难道我一生的功绩,洗不清我的罪名朱棣

大明疆域图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明朝是一个足够特殊的存在,而今人对他的评价也足够割裂。

厌恶他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残暴血腥的王朝,从朱元璋剥皮揎草的嗜血到朱棣“夷其十族”的残暴,加之特务机构横行,宦官乱政空前绝后,最终使这个将华夏文明从蒙元治下拯救出来的汉家王朝,最后又将中华文明送入了满清夷族的虎狼之口。

而对于喜欢明朝的人来说,明朝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复兴,也是中华民族血性的最佳证明。大明一朝国祚年,期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被后世广泛赞誉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比满清末年的丧权辱国,大明的骨气值得我们怀念。我们今天聊的就是这位“守国门”并死于征途上的大明天子——明成祖朱棣。

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各种正史考据、野史奇闻、传说演义等,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他五次亲征漠北、收复越南设为交趾、设立奴儿干都司和哈密卫戍守边疆、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等等,任何一件都是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而这些也只是“永乐盛世”这一桂冠上的明珠,盛世之下与民生息的祥和安乐,却是对芸芸众生的最佳馈赠。

在年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颇有韵味问道衍和尚:“难道我一生的功绩,洗不清我的罪名?”

00:18

这当然只是电视剧的虚构和演绎,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必然也是朱棣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即便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伟大君主,每次读到他的故事,却总是不免感受到浓浓的悲剧色彩。因此在本文我们不谈朱棣的伟大政绩,只从朱棣的生母之谜、与帝位的相互劫持、无心之失铸就大明国祚的最大隐患以及在死后年被子孙后世的嘉靖帝明褒实贬地狠狠坑了一把等小故事聊一聊朱棣所具有的浓浓的“悲剧英雄”色彩。

一、朱棣的生母之谜

对于熟悉南京的读者,想必对于南京大报恩寺一定不会陌生,我们关于朱棣的生母之谜就从这个大报恩开始说起。

当然,首先要明确根据现存的明清两朝正史记载,如明代官修史书《明实录》以及清代官修的《明史》等记载:大报恩寺是朱棣报答和纪念父母之恩所建,正史中也明确朱棣的生父是朱元璋,生母是马皇后。

但据民间记述大报恩寺自建成之后寺中正殿大门始终紧闭。所以民间一直传闻,殿中秘密供奉的是朱棣生母妃,很多人更是坚信相信大报恩寺实为朱棣秘密祭奠生母所建。清末学者王謇在著述《瓠庐杂缀》中曾提及湘军攻克金陵城时:

官军得明成祖御碣于报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谓成祖生母为翁吉剌氏,翁故为元顺帝宫人。

大报恩寺

这让原来的民间传闻获得如虎添翼的传播效应,在民间的流传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对于朱棣的生母之谜,在正统史学界同样争议极大,有的人依据正史记载坚信朱棣生母是马皇后无疑,所谓“生母之谜”纯粹裨官野史,无稽之谈。

当然,也有很多历史学家坚信,朱棣绝非马皇后之子,其生母另有他人。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诸如嘉靖朝的学者王世充、崇祯朝史学家朱彝尊、清初史学家谈迁、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傅斯年,后来新中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也认同这一观点相信朱棣非马皇后所生,只是他们对于朱棣的生母具体是谁,又各持不同观点。

在这段历史中,关于后宫妃嫔的资料极为罕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考证的难度,加之民间传言的广泛流行,使这一历史的浑水越来越难以分辨。

这进一步导致衍生出朱棣生母是朱元璋妃、元顺帝遗妃(洪吉喇氏、甕氏、高丽妃)或者朱元璋后宫其他高丽妃嫔的主张,有时候甚至对这三个身份产生混淆和重叠,他们的考证往往各持依据却又难以说服其他人。

二、朱棣劫持了皇位,皇位也劫持了朱棣

在朱棣的故事里,靖难之役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任凭此后的朱棣在谋得帝位后,施展平生抱负,创立了大明朝海清河晏的盛世高峰。但他人生的最大污点,也是他的最大心病依旧是他谋朝篡位的“靖难之殇”。

历尽千难万险,朱棣登上了帝位。他既劫持了帝位,帝位更是劫持了他。

为了挽尊也为了证明自己,他开始了不惜一切的努力和挣扎,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然不可能不犯错误,而这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建文旧臣的无情杀戮。

朱棣的篡位之举名为“靖难”(帮忙清理侄子身边的奸臣),要做的就是“清君侧”,这就从一开始将他与前朝旧臣置于对立面,登上帝位后,不管它是否愿意,他的屠刀都不能停下来,否则他将丢失掉谋朝篡位的最后遮羞布——“靖难乎,清君侧也”

进入金陵城后,朱棣发布布告:

谕在京军民人等:予日者固守望藩封,以左班奸臣,窃弄威福,骨肉被其残害,起兵诛之,盖扶持社稷,保安亲藩也。今拟定京城,奸臣之有罪者,予不敢赦;无罪者,予不敢杀。或小人报仇,擅绑缚、却略,祸及亡辜,非本意。

此后,建文帝的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被杀,其族均被诛灭。此外,假意归顺朱棣的旧臣景清,曾试图谋刺朱棣,事败后被杀,据史料记载景清不仅被诛灭九族,甚至其家乡的所有人均被朱棣下令屠戮,史称“瓜蔓抄”。而这个事件也正是我们前面提到架空历史的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故事源头,电视剧的女主角正是景清长大后力图复仇的女儿(当然剧情是虚构的)。

在这里有必要一提的是,在无数文艺作品中,被大肆渲染的方孝孺被诛十族(九族加朋友门生)的故事,实际上远非史实,或者至少是被严重夸大的。首先,在所有的正史中提及方孝孺,虽称其被灭族,但记载中被屠戮的主要是方孝孺的父系族亲,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其母系或妻系族亲被大量杀害,史料多称“夷其族”,至于十族全被屠戮,实在言过其实。其次,《明实录熹宗实录》记录了方孝孺的幼子方德宗,冒充余姓得以逃脱厄运的史实,其后方孝孺后代在浙江地区生存下来,至明晚期的熹宗天启朝,方孝孺的十世孙方忠奕入北京上书,木匠皇帝朱由校下旨:

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

与此同时,朱由校也一并释放了方孝孺那些被流放戍边的后裔,史料记载这些被赦免的人有一千三百余。

实际上,在更早之前,朱棣过世后其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即大赦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彼时方的堂兄方孝复便获得赦免。

因此可以说,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被严重夸大,景清被夷十族(九族加故乡乡亲)的史实却被埋没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无可奈何。

三、朱棣无心之失,铸就大明朝国祚的最大隐患

在明朝的历史上,一个有别于其他朝代的明显特点是:大明皇帝的平均寿命较短。

根据统计,大明一朝寿命超过50岁的皇帝竟然只有区区4位(明太祖朱元璋71岁、明成祖朱棣64岁、嘉靖帝朱厚熜61岁和万历帝朱翊钧58岁),其他绝大多数死于三四十岁的年纪。

朱元璋像

在其年的国祚中,历经16任皇帝,平均寿命却有42岁。要知道如果排除战争等导致的死亡,明朝普通老百姓的平均寿命都已经达到57岁。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而且即便是这么低的平均寿命,也还是靠初期的朱元璋和朱棣,拔高了平均分,不然会更惨淡。

而这一明显异常的原因背后,很多史学家坚信,铸成这一国祚之殇的错误根源即在朱棣身上。虽然朱棣活到了64岁,仅次于朱元璋。但朱棣生前确立长子朱高炽继承大统,这对于大明朝而言或许是比其篡位还要严重的失误,而这也是朱棣所完全无法预料的。

史书记载,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仁厚,却也是历史有名的大胖子皇帝,而且双腿残疾,这也产生了那个著名的“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的典故。朱棣死后,朱高炽登基仅仅仅仅一年,便英年早逝。随着此后的明朝皇帝均来自朱高炽一脉,仁宗皇帝的遗传病史,也成了大明朝的遗传病史。

实际上对于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在清代官修的史书《明史·本纪第八·仁宗》中,即暗含嘲讽。其中称仁宗“稍长习射,发无不中”,“骑射”几乎是固定搭配,只提射而无骑,显然是暗含讥讽的意味

而此后皇帝的短寿,往往造成幼子过早继位,这些被宦官围绕的幼年天子,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过度信任和依赖周围的宦官,直接造成大明一朝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达到顶峰,也加速了其衰亡的进度。

四、身后百年还被坑,嘉靖帝一通骚操作将朱棣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在介绍关于朱棣庙号的变更前,我们需要先简单普及一个小的知识点:古代宗庙及迁祧制度。

太庙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的重要性,在孝文化主导的儒家社会无可替代。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形成一整套的祭祀礼仪。《礼记·王制》称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意思就是说在象征国家祭祀的太庙里,即使贵为天子也只能祭祀七代祖宗。《明史》中也称:

周制,天子七庙。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

意思就是说一个朝代需要祭祀的皇帝超过七个,除太祖“万世不祧”以外,其余就“亲尽则祧”所谓祧是指将灵位移出太庙归入祧庙祭祀。七庙的组成通常是一祖二祧四亲:一祖是开创基业的太祖皇帝,他“万世不祧”无论隔多少代他都会在太庙供奉的最尊贵位置,四亲是在任皇帝的上四辈(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二祧则是高祖父的父亲与祖父(这相当于是即将轮换的位置),下一任皇帝即位后,二祧出太庙入祧庙,循环往复,每一代都把与在位皇帝关系最远的皇帝从太庙移出。

当然,到明朝时皇家实际已经沿用了唐宋时就在施行的九庙制——一祖二祧六亲,但太庙从七庙扩九庙已是极限,不能再进行扩大。对于九庙制不再做展开阐述。

问题在嘉靖朝开始出现。嘉靖原本出自藩王体系,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所以由朝廷决议召朱厚照的堂弟藩王朱厚熜继位,即嘉靖皇帝。

嘉靖登基后,通过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嘉靖不但牢牢掌握了皇权,也将只做过藩王的父亲晋封皇帝年号,此后嘉靖更是想让其生父能够进入太庙,享受最高规格的国家祭祀,但太庙的祭祀位置关乎大礼,显然不是随意变动的。

明皇陵

为此,嘉靖皇帝便对朱棣的庙号做起了文章。

朱棣原本称“太宗文皇帝”,在中国古代礼仪,太宗通常是指发扬光大,这是朱元璋的明太祖的根本区别。就像曾经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我们之前讲述过的“斧声烛影”上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一悬案:传言背后的太祖之死,是斧声烛影还是突然暴毙?等等。他们的上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对于兄弟他们或是残忍的,但对于他们的父亲他们是始终敬重的。甚至可以说,李世民、赵光义、朱棣在死后称“太宗”,是他们想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体面。

而嘉靖为了给其生父在太庙中谋得一个位置,便将朱棣的庙号由“宗”升为“祖”,几乎与朱元璋并列,“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的父子两祖奇观便由此诞生。这虽然在名义上使朱棣获得了在太庙“万世不祧”的位置,但这必然不是他所想要的。

嘉靖二十四年,太庙莫名其妙发生大火,或许这就是朱棣对于这个子孙的“怒火”吧。

结语:人生真短,如此江山岂不让人留恋

02:38

朱棣——他是辉煌盛世的缔造者,“成功骏业,卓乎盛矣”;他也是血腥残暴的杀人狂。

他的毁誉参半,他的壮阔又悲剧一生,早已成为历史任后人评说,他绑架了帝位,更被帝位绑架了后半生。

他就是朱棣,他也是明太宗,最后却成了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明成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bbzz/15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