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萍
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著有《诗意语文博客春秋》、《漫读古诗》等。
语文课上,我问孩子们:“目前已经和中学签约的有哪些人?”“唰”,一半以上的同学站了起来。其实,为了小升初择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付出了超出年龄的努力,即使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令禁止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很多孩子还是从二、三年级开始,不仅要应付校内没完没了的质量调研,还要参加校外形形色色的培训、考试。
还有一个现象,每次区内质量调研前,最怕听到的一句话便是:“语文,是我们学校的强项,我们一定要排除万难,保住全区第一的位子!”这个“第一”迫使我问自己:在为分数苦苦挣扎的过程中,究竟丢失了什么?
丢失了一颗平常心
如果他是个单纯的孩子
就让他单纯一辈子
如果他是个美丽的孩子
就让他美丽一辈子
如果他是善良的孩子
就让他善良一辈子
不要教他太多的事
不要说他太多的不是
不要让大人的无知
惊动了他太多的心思
如果他是个孩子
那就让他活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他聪明得
失去了最初的样子
这首诗一直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它让我明白,对于孩子,无论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应当有一颗平常心。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有几位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大量地补课而无动于衷?又有几个老师看到别的班在一张试卷一张试卷做的时候而处之泰然?毕竟,我们不是神?而只是一个个有着朴素愿望的大众的人。至少,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班的孩子输给别的班的孩子,于是我在努力奉献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孩子们。牺牲了他们游戏玩耍的时间,牺牲了他们发展兴趣和爱好的时间,甚至牺牲了他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理由冠冕而堂皇:“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呢?
丢失了一颗爱心
我喜欢冰心,尤其喜欢她的这段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希望自己将爱心融入平凡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去,爱每一个孩子,尤其偏爱“差生”。我曾因为转化后进生成绩突出而被评为“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可是今天,心中涌起的不再是当年的自豪,而是深深的愧疚。因为,在为分数拼搏的过程中,我无奈之下放弃了一个学习上有障碍的孩子。这是个可怜的小女孩,直到上了六年级还经常把大便大在身上,因为她脑部的某些神经没有发育好,所以无法自控。几乎没有孩子愿意和她一起玩,因为谁都不愿意闻她身上的那股怪味道。于是,我给孩子们读《爱的教育》,用冰心的话教育大家,春游时,我把她单独带在身边,我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善良是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质,学会去爱那些更需要爱的人。
丢失了语文的美好和诗意
语文是什么?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可子,你想知道孩子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吗?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班上的孩子,他们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
杨爽说:“语文是什么?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语文就是那颗颗繁星;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语文就是那点点墨迹;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语文就是那片片白帆……
陈婷絮说:“在我心中,语文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细细品味,沁人心脾。”
吴兆轩说:“在我心中,语文是一片沙滩,我在沙滩上捡到了许多贝壳,还捡到了许多大螃蟹。”
我说:“语文是一棵美丽的树。”
……
多么诗意的语言,多么美好的情感!我常常为我这个班的孩子们感到骄傲。可是我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她有一次居然对我说:“我开始怕上语文课了!”问她为什么,她说:“很烦!”其实她不说,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感觉。平日里的课总是摆脱不了琐碎,因为我总在担心“万一哪个知识点没讲到却考到了怎么办?”虽然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可是我却努力地引导着孩子们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你关系到孩子的阅读成绩。虽然我一直不齿于机械的抄写,可不这样做,孩子们的字词巩固率就是没有别的班孩子高。所以,当我把应试的这一套都牢牢掌握了的时候,孩子们眼中的语文还是那棵美丽的树吗?还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吗?
丢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我也曾斗志昂扬地率领孩子们参加了“书香班级”的创建活动,可是这股热情没持续多久,就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升学考试这股劲风吹得烟消云散了,虽然我一直坚信:“爱看书的孩子不一定是考试成绩最棒的,但一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其实,就算不考试,孩子们读书的热情也在渐渐消退,究其原因,是“考试经济”绑架了孩子们的自由阅读。我们在让孩子们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我们总希望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认识更多的字,能记住更多优美的语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此,我们规定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做读书笔记。时间一长,这便成了孩子们阅读的一种负担。哪怕是一次春游,我们也总不忘记关照一句:“好好看,好好记,回来要写作文。”于是,这又成了孩子的另一种负担。
丢失了母语的阵地和师生的自信
前不久,一个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很沮丧地对我说;“我到现在还没有签到一所好学校,原因是我没有市级理科竞赛一等奖证书,那么多发表的文章,以及文科一等奖证书根本没用。”我深表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后来,我连续几次在《金陵晚报》上看到有关小升初择校的报道,才恍然大悟,原来名校比较认同的证书是:省信息技术竞赛一等奖、数学大比拼一等奖、书人五星学员等,至于顶级名校,光有一等奖证书还不行,还要看你在一等奖中的排名。
考试,本没有错;奥数,也不是万恶之源。可是如果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抓手,把“奥数证书”作为名校择录的重量级敲门砖,学校便有了不能承受之重,家长便有了不可承受之痛,教师便有了不能承受之压,学生便有了不能承受之苦。中国孩子在考试分数上全面领先时毫无疑问的,然而,分数的领先并不一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带来人生的幸福。教育学者熊丙奇说,“高分”是中国式教育教育理所当然结出的果子,但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而这两面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严重缺失的。
想到这,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教育事业爱得深沉!
寻找“星教师”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鍖椾含鍝釜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渶濂?鐧芥枒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7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