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上面进行( 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溧水人从事中药业已成为主要行业之一。除遍布苏、浙、皖的大、中城市外,就是这些地区的小县城、小集镇上的中药业,多数也是溧水人经营。以柘塘乡陈家边村为例,年前,这个村约有六十户人家、二百多人口,其中从事中药业的就有十六户,计二十六人。他们分布于安徽的芜湖、南陵、郎溪、宣城、当涂、广德和江苏的兴化、溧阳、宜兴和江宁小丹阳等地。这些人多半是在外地中药店内学徒、帮工,有的已成为中药店店主。
两帮竞争 同乡抱义
“南京帮”在外地经营中药业,为了能立足生根、取得经营的主动权和行业的垄断,必须同“宁波帮”以及当地人经营的中药店展开竞争。这样,便组成同乡会、同行业公会把同乡力量联合起来,进行行业的竞争。
“南京帮”的药店为了战胜对手,首先在药品上做到互调余缺。如顾客拿一张中药处方到某中药店配药,其中如少一味或几味中药没法配齐时,便派学徒或店员到同乡另一中药店去借,则该店店主或店员便能毫不迟疑地给予解决,支持同乡同行,完成这张配方,做成这笔生意。此是同乡同行的“抱义刀行为,绝不“看相”、“拆台”。
此外,如遇同乡同行途经本地,到同乡中药店食宿是不成问题的。不论三五天,还是一两月,一般是不会下逐客令的。如是同乡同行失业来此,还能推荐介绍,为其代谋职业。万一不成,临行时,中药同行,包括店员和店主,还能赠给回乡的川资盘费,使其途中免受饥饿而返抵家园。或遇有失业的同乡来此贩卖药材,也能尽力为其推销予以资助,万一此处推销不完,也能投函推荐到邻近地区中药店去销售。
溧水人到外地从事中药业,是以亲带亲、邻带邻这种方式到外地去的。所以往往一个乡村的人集中在一个城市地区。在芜湖做中药店的是柘塘乡艾园村人为多,在南京做中药店的以地溪村、柘塘乡人为多,无锡以地溪村人为多,镇江以乌山乡蟾山村人为多,汉口以大陶村和柘塘乡人为多。
溧水人到外地经营中药业,一般是先出去学徒,三年满师后留店当店员,几年工作下来,有才干的逐步提升为管账,直到管事(经理)。有些管账、管事,也有店员,积聚了些钱财后,在同乡同行资助下,几人合伙在本埠或外埠,或者到县城以下小集镇又开设新的中药店。这样,溧水人在外地从事中药行业的便越来越多,中药店也就遍布一些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直至小集镇。大村庄,真是星罗棋布,比比皆是。
药号参行 分支遍地
溧水人在外地经营中药业有三种形式:一是中药店,是以配方销售饮片及丸、散、膏、丹成品药为主的中药业;二是药材行,是专门经营不加炮制的原药材做批发生意的中药业,三是参号,主要在大城市专卖别直参、人参、西洋参、花旗参以及银耳、燕窝、鹿茸等滋补药品的专业中药业。有的中药店门市、批发兼营。三种形式以第一种居多,后两种主要在大城市且要资金雄厚方能经营。
芜湖市最大的中药店张恒春,是以经营饮片和九、散、膏、丹门市为主,同时兼营药材批发业务,行销皖南各地。店主张氏系原溧水柘塘乡泗庄村(今江宁周岗)人,任该店管事的谢树德乃柘塘乡艾园村人,故该店从业人员全是溧水和江宁两地之人。张恒春中药店生产制作的“全鹿丸”和专治小儿疾病的“回春丹”颇有名气。
原柘塘乡徐慕村人、中药店员出身的徐励东,抗战时期在南京合资开设的慎昌药材行,由于经营得意,发展很快,后来在芜湖、苏州、上海、天津等地,陆续创办慎昌药材行分行,业务很大,名声显赫。当时,溧水和江宁的同乡失业人员,随其外出到其药材行就业的人甚多。该行及店主徐氏曾捐赠慎昌药材行股票和捐款资助柘塘小学、徐慕村小学、广严寺小学等一些村校用于办学,在柘塘地区的影响很大。
来源:金陵晚报
看图猜成语
小编工资已与挂钩,一一毛钱
求!打!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溧水在线分类信息大全免费发布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