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一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网络热帖,金陵晚报“若予视点”栏目主持人戚若予对此现象有话要说↓↓↓
戚若予资深教育记者、媒体特邀评论员、南京市政府督学、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作品多次获得市、省、全国好新闻。
一条叫“南京教育四大奇迹”的网帖被传疯了!
这不奇怪。
评论也蜂拥而至。评着评着,激动的情绪就上来;说着说着,就红着脸开撕了。
这也不奇怪。
这让我想起了年。那一年,有一家报纸写了一篇“南京高考之痛”。真个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并没有感觉多痛的南京教育那次是真的痛了。
痛点是:堂堂省会城市、六朝古都,高考排名却连年倒数第一。论据呢?是流传于民间、但从未经官方确认的排名数据。
那还是一个纸媒趾高气昂的年代,还没有现在那么普及的智能手机和盘踞其间的大V、公号,和各种群;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乎是随心所欲地发声、吐槽、争辩、和……撕逼。
但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是“轰天雷、炸翻一池春水”。
那以后的南京教育背上了公开的“倒数第一”的包袱,负痛前行。那以后的南京教育也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落实南京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但也不乏在社会上弥漫着失望情绪的现实生态里、不得不应对的一些应试之举。
有些药,明知它有副作用,也吃了。因为它能快速止痛、短期见效快。
在那种喧嚣的舆论环境里,南京有没有无奈地放弃对宁静平和的坚守而一度屈从于众声嘈嘈?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
一如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也是评论家的吴非先生所言:不入风尘,却被风尘误!
一晃10多年过去了。
当年引起极大争议的报道早已淡出了、甚至都被遗忘了。
但是,高考之痛这个包袱、排名落后这个魔咒,却并未从南京、从南京人、从江苏人的心头抹去——特别是,当它每每被拿出来与别的城市、别的中学作比较的时候,那种痛就会又一次逸出。
就像老人家的腰腿疼,阴雨梅天,就会犯。
就像这个“南京教育的四大奇迹”。
是!阴雨梅天。必须承认,南京教育、乃至于江苏教育和中国教育,并没有摆脱、也没有治理好应试教育的阴雨梅天。
所以,教育总是在犯病。即便鲜花簇拥,也不是没有病。
我之所以从热帖“南京教育四大奇迹”想到曾经的热点“高考之痛”,是因为两者太像了。
都是流传于民间、未经官方确认的数据;
都是以高考统考的排名来论证“落后”;
都撕开了南京人不愿意承认、又有口难辩的“创口”;
都傲娇了排名居前列的城市和学校、放大了它们成绩背后的教育价值观。
其实,以针锋相对的双方观点看,它们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奇迹说”是指南京考生、尤其是名校考生高考不行——请注意,这里的高考,是指刚刚结束的高考统考;
支持南京的人们列举了南京、特别是名校学生通过保送、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等多元途径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数据来反驳“奇迹说”——也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刚刚结束的高考统考。
在这两个不同选拔平台上产生的数据,实质是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不同的升学通道,怎么能简单做比?
他说:我考得好、高分比你多,我一校能灭你一市;
她说:呵呵!我根本不用考,我去、、常青藤的人说出来吓死你!
他说:我们要有你们那样的机会和资源,也能通过保送;
她说:我们保送和出国的娃儿如果参加高考,也是高分;
他说:要拼就拼状元!
她说:要比就比素质!
说到状元,我的同事、山东人,昨天也发给我一张截图,上面显示山东今年出了45名“状元”。她说:你们江苏人还撕扯什么呀!我大山东这才叫做“奇迹”。
是喽,如果要比统考、比高分,江苏最厉害的恐怕也比不过衡水中学、比不过毛坦厂……
何必关公战秦琼?
类似的命题,周立波和郭德纲也开撕过。
——人家是艺人,要吸睛;我们是育人,不要睛,要的是心。
年的时候,我也评论了“高考之痛”。
我的观点是:高考之痛,实为应试之痛;南京教育之痛是破茧之痛,破茧之后,将会有彩蝶翩翩的春天。
撇开其它的升学通道,今年的高考统考,南京本二上线率突破50%、人数过万,本一达到20%以上。
不少历年高考后默不作声的中学也大声地喊出了自己扬眉吐气的声音。
这算是彩蝶翩飞吗?
讲真,这还不是我心目中的教育的春天。
纷纷报喜也好、扬眉吐气也罢,不还是循着应试的GDP、还是沿用高考的终极评价吗?
既然我们不能摒弃现行应试教育及其评价体系,既然民众仍然把高考和排名、状元奉若圭臬、视若神明,我们又怎么能忽视高考、又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追求高分和状元。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不要把“奇迹说”当成恼人的反调和刺耳的杂音。
不妨,把它当作一阵警铃?
戏写古诗词.警铃响
且听锥心警铃声,
无碍长风踏歌行。
一念抱定便策马,
谁怕?
百年树人惠众生。
沉沉噩梦终惊醒,
冰冷,
推窗却将曦晖迎。
回首不堪应试路,
归去,
纵是风雨也多情。
.6.29
金陵晚报评论员戚若予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