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的心去品尝南京的小馄饨

小馄饨不仅是在各种电影里出现的常客,同样在文学作品里依然是描写日常生活的点睛之处。仿佛有了它,文章顿时就有了烟火气息。今天我们就一同去盘点一下几篇文学作品中的南京小馄饨。《金陵十三钗》:馄饨担子承载着希望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在南京古城演绎着一幕幕悲怆动人的离合悲欢。不过,如果你对原著小说感兴趣,当我们翻开严歌苓的这篇小说,会看到这样的细节——当大家困在教堂里缺少食物的时候,红菱对陈乔治说了一句“先借你们点吃吃,明天馄饨担子就挑出来了,买三鲜馄饨还你们,啊?”

严歌苓写到的这样一个生动的细节,正是对南京的旧时生活有了深切的体悟。在严歌苓笔下,外面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一众风尘女子涌入教堂避难,在暂时的避难所里食物短缺,“闯入者”和在教堂的人们发生冲突,而一碗馄饨则成了人们对食物和美好生活的希冀。曾经的南京城遍布馄饨摊子和担着柴火的小贩,当战火燃起的时候,人们对司空见惯的馄饨担子必然分外想念。《吃喝之外》:馄饨是爱情的添加剂著名作家陆文夫在《吃喝之外》中写到:“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饥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子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推来让去,最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网友“大桥南路朝北走”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住在鼓楼傅厚岗。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常常会有零下两三摄氏度的天气。特别是到了晚上屋里没有空调,没有取暖器。”每当到了冬季,他就常常想起鼓楼街边的馄饨担子,“到了八九点钟,肚子咕咕,手脚冰凉。和女朋友小跑来到鼓楼广场,在鼓楼广场附近常常会有些馄饨担子。挑担子的常常是安徽汉子。小小一副担子所有煮馄饨的家当都能担起来,甚至还能带上两个小板凳。担子一头下面烧着柴火,上面的锅里冒着热气,另一头几层小抽屉,里面有肉馅,馄饨皮,佐料,小汤勺,陶瓷碗……看着这温馨的馄饨担,身上一下暖和起来。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端给你了,浓白的汤,翠绿的葱,漂浮的虾皮……趁着热乎,呼着寒气。连汤带水嚼着小馄饨呼噜噜灌了下去,顿时一股热流顺着嗓子眼暖到胃里,那个爽,那个香,那个舒服,那个难忘……回到家烫个脚,回味着小馄饨一觉睡到天亮。”在《吃喝之外》中,对于这种馄饨情结的描写更是极致——“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厨师分外殷勤,做了一客虾肉、荠菜配以高汤的小馄饨。老实说,此种馄饨要比馄饨担上的高几倍。担子上的小馄饨只抹了点肉馅,主要是一团馄饨皮,外加肉骨头汤和大蒜叶,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究其原因不在小馄饨,而在环境、处境、心情。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别人的爱情》:不吃馄饨就不踏实在叶兆言的小说《别人的爱情》里,作者借助主人公的故事,着实怀念了一把小馄饨来——“这气氛,让卢文君想起当年在学校读书时的情景,那时候,校门口有一家小馆子,成年累月地熬着一大锅骨头汤,女生嘴馋,晚上临睡觉前,不去吃碗热乎乎的馄饨,就睡不踏实。卖馄饨的小老板,直鼻方腮,大眼睛,见了女性就情绪高涨,只要被女人表扬几声,立刻忘乎所以,不知道太阳该从什么地方升起来。”“不吃馄饨就不踏实”这样的内容不知道反映了多少南京人的心声。网友“心祥麒旬”说:“记得小时候上学,基本上是不在家吃早饭的,摊子上馄饨一块钱一碗,五毛钱再加个茶叶蛋,吃得滋滋儿的。能够悠闲地喝一碗馄饨,再剥一个茶叶蛋,这样的早晨才叫完美啊。”网友“蝶儿舞蹁跹”说:“老公每天晚上求我下馄饨的时候,脾气特别好,什么都能答应。我说有那么爱吗?某人眼睛放光:你不是南京人不会懂的!”这段夫妻之间有趣的对话实在叫人忍俊不禁。

此篇文章选自于金陵晚报,觉得挺有意思。喜欢这种对南京文化的热爱和追随。挺好的,分享给大家!









































鍖椾含涓鍖婚櫌浜茶韩缁忓巻
鐧界櫆椋庡垵鏈熻兘娌诲ソ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bbfz/7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