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合家欢乐的甜蜜。全家福,虽然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图片,但是背后包含着合家团圆的幸福与快乐,尽显温情。
相信大多数人家里都摆放着一张全家福吧,但是对社会上的一些特殊群体而言,拥有一张全家福仍然是一种奢望。本期嘉宾——王佳颖,她带领“笔尖上的全家福”团队,用笔绘制一幅幅有温度的全家福,温暖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嘉宾介绍王佳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级学生。艺术学院青协主席,YOLO摄影工作室创始人。曾进入河北电视台实习、在剧组中担任分镜师一职。曾获国家奖学金、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工信创业奖”一等奖等21项奖项。
看完王佳颖同学的个人简历,大家是不是对她有些敬佩呢?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她究竟还有多少不平凡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要讲讲她丰富的经历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那一个。
笔绘幸福,温暖他人
“你想家吗?”“想。”这两句加起来只有五个字的对白,真实地反映出工地工人们对家的思念。
“笔尖上的全家福”团队在去年暑假期间,开展了三个多月的“笔尖上的全家福之把爱带回家”致农民工群体实践活动。
团队进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活动前期就遭遇了很大的阻碍——找不到工地,准确地来说,是找不到允许大学生进入的工地。
团队其实对工地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并没有工地负责人的电话。所以团队成员只能随便坐公交,然后选择一个站点下车,开始慢慢寻找工地。但是工地负责人觉得他们无法保障大学生进入工地之后的安全,所以纷纷拒绝了团队。
幸运的是,团队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四个走访工地。
前期工作困难重重,他们和工人们的沟通也不轻松。方言问题就像一只拦路虎,挡在了团队与工人们之间。虽然沟通有障碍,但是团队成员依旧很耐心,认真地倾听工人们关于家的故事。
团队成员也数次进入工地,进行采访和速写。最终团队的全家福作品达到60多幅,经过装裱后,这些作品重返工人们手中。作品也收获了工人们的一致好评。
有些工人一拿到画,就发朋友圈,分享给家人。看着栩栩如生的画像,仿佛这就是他们在家里拍的全家福,在这张全家福里,工人们感觉像是跟家人团聚了一样。
笔圆思念,传承文化
团队在年走访了六合区的马鞍山小学并为留守儿童描绘全家福。留守儿童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但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团队成员看到了他们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见到自己的父母,可他们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
团队成员选择将孩子和父母的照片拼在一起,帮他们画一张全家福,用绘画的方式来弥补孩子们的遗憾,缓解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把爱带回家。
不管是给工人群体还是留守儿童绘制全家福,全家福背后藏着的都是他们对家的思念与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家,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湾,是个人情感的依托。家文化,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
而传承家文化,正是团队的主要愿望之一。
创新实践形式
“笔尖上的全家福”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年3月,由来自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环境设计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三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于以往的志愿活动,团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将专业和家文化这一主题有效结合,创新实践形式。
截至目前为止,团队共手绘全家福余幅。团队也因为这种创新的实践形式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团队得到了百余家媒体的报道,其中包括央视新闻、人民网、扬子晚报、南京电视台、金陵晚报等,网络视频点击量打到3.1万次。
为此,他们也收获到这样的评价:“这才是当代的大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向社会奉献爱心。”
这段珍贵的实践经历不仅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亲情与爱意,也让实践队员们得到了提升与成长。家国情怀,势必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坚固,最终像城墙一样,屹立在每个国民的心中。
特别鸣谢
“笔尖下的全家福”团队负责人:王佳颖
采访及文字
校团实媒体中心方雨婧焦天聪
图片
“笔尖下的全家福”团队
编辑
校团实媒体中心焦天聪
责编
任文越朱素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