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兰藉文化红楼梦研究
作者
姚明
红楼梦话题极多,几乎每个话题都会有不同的观点,钗黛排序即是众多话题中的一个。
本文所说的“钗黛排序”,指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排序。
金陵十二钗的称谓,见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看到一本《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有十二个女子的判词。
女子有十二个,判词却只有十一首。
从第二首判词开始,每一首写一个女子,依次为: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这个排序是清楚的。
第一首判词写了二个人,即薛宝钗和林黛玉。于是就出现了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薛宝钗排在林黛玉前面。另一种则认为林黛玉排在薛宝钗前面。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不但网上有,在比较正式的红学论坛中也有出现。
本文试着分析二个问题:一,谁排在前面?二,为什么这样排?
一
薛宝钗和林黛玉谁排在前面?
1、仔细分析红楼梦第五回中涉及薛、林的那首判词,排序应该是薛宝钗在前。下面将判词逐句列出,并作简单的分析:
可叹停机德(薛)
堪怜咏絮才(林)
玉带林中挂(林)
金簪雪里埋(薛)
第一句讲的是薛宝钗。因为宝钗以品格端方,行为豁达,得众人之心著称。
第二句讲的是林黛玉。黛玉以才高著称,其才如东晋之谢道韫。
第三句讲的是林黛玉。“玉带林”,倒着读即林黛玉;挂,指的是处非其所。
第四句讲的是薛宝钗。簪即钗,雪为薛之谐音;金簪埋雪,亦处非其所。
可见,这四句判词的排序是“薛林林薛”,首句是薛宝钗。
判词中将“德”对应宝钗,将“才”对应黛玉,并不是说宝钗才疏,黛玉德薄,两人皆德才兼备。只因为“德”是宝钗的招牌,“才”是黛玉的神采;各自特色,一望便知。
值得注意的是,四句判词中的一、二两句薛在前,三、四两句林在前。这传递出作者似乎不大情愿将薛宝钗排在林黛玉前面,于是将三、四两句排成先林后薛,作为一种弥补和平衡。但不管怎么样,首句讲薛宝钗是客观存在,否则也谈不上弥补和平衡了。
如果把第一句看成是林,第二句看成是薛,即“林薛林薛”,那么前二句判词的内容和人就不能对应,而且也不符合作者所特意追求的平衡。
2、第五回中涉及宝钗和黛玉的二支《红楼梦曲》,是与判词相呼应的。
第一支《终生误》,薛宝钗在前。
都道是金玉良姻(薛)
俺只念木石前盟(林)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薛)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薛)
第一句,因宝钗有金锁,宝玉有玉,故称金玉良姻。
第二句,因黛玉前身乃是仙草,宝玉之玉原是石头,故称木石前盟。
第三句的“雪”字即指薛宝钗。
第四句的“林”字即指林黛玉。
第五句指宝玉和宝钗虽然成婚,但宝玉的真爱不是宝钗,故称美中不足。
第二支《枉凝眉》,林黛玉在前。
一个是阆苑仙葩(林)
一个是美玉无瑕(薛)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林)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薛)
一个枉自嗟呀(林)
一个空劳牵挂(薛)
一个是水中月(林)
一个是镜中花(薛)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林)
第一句,因黛玉是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故称阆苑仙葩。
第二句“美玉无瑕”,是指宝钗的貌与德。第4回说宝钗“肌骨晶莹”即写貌;第20回湘云对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即言德。
第三句“偏又遇着他”,指的是仙草得神瑛侍者浇灌,是黛玉和宝玉的奇缘。
第四句“心事虚化”,指的是金玉最后虽然成婚,但宝玉的真爱已经去世。
第五句“枉自嗟呀”,暗合第63回黛玉的芙蓉签,曰:莫怨东风当自嗟。
第六句“空劳牵挂”,指宝钗纵然牵挂丈夫,宝玉却已出家为僧。
第七句“水中月”指黛玉,第76回黛玉有名句:冷月葬花魂。
第八句“镜中花”指宝钗,第63回宝钗抽得牡丹签:艳冠群芳。
第九句讲的是黛玉还泪。
有不同观点者说,《枉凝眉》明明是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怎么解释?
前面讲过,涉及薛宝钗、林黛玉的二支红楼梦曲是与判词呼应的。即:第一支《终身误》相当于判词的前二句,薛宝钗在前;第二支《枉凝眉》相当于判词的后二句,林黛玉在前,以体现弥补和平衡。
因此,虽然《枉凝眉》一曲将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但这是第二支曲子了,第一支曲子的首句,是薛宝钗。
再来看《终身误》前面的《引子》,其中有“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怀金悼玉”,金(薛宝钗)在前,玉(林黛玉)在后。
判词和红楼梦曲,或为物喻,或为谐音,各句对应之人不能互换。如果调换一下,把写薛宝钗的句子看成是咏林黛玉的,把咏林黛玉的句子看成是写薛宝钗的,则句子的内容与两人的性格形象南辕北辙。这也是一个反证。
另外有一种解读,说《终身误》只讲薛宝钗(或薛宝钗与贾宝玉),《枉凝眉》只讲林黛玉(或林黛玉与贾宝玉)。细究起来,似乎也说得通,但这更说明薛宝钗排在林黛玉之前了。
3、不光是红楼梦曲,书中其他地方也在呼应判词:写到两人时,总是将宝钗排在黛玉之前。这里略举二则。
如第17、18回元妃省亲一节。元妃省亲是一个很正式的场合,作者对各色人物的描写那是一笔不拉、面面俱到。但提到宝钗、黛玉的时候,总是先宝钗后黛玉。如元妃问“宝钗、黛玉因何不见?”;元妃“见宝林二人越发如花,比别姊妹不同”;元妃看姐妹们作的命题诗,顺序也是先宝钗后黛玉。
有不同观点者认为:书中凡是同辈并举,一般都是年龄大的排在前面,因宝钗年龄比黛玉大,故排在前面。
此说虽新奇但也不通:同样是元妃看姐妹们作命题诗这个情节,比宝钗年龄小的迎春、探春、惜春都排在宝钗之前,而年龄最大的李纨却排在第四。还有,判词中另外十个人并非按年龄长幼排序也是不争的事实:除可卿、巧姐、妙玉外,其余七人都是同辈却不是按年龄排序的;巧姐与可卿是同辈但比可卿年幼,却排在可卿之前。当然,本文只讨论“钗黛排序”,后面的十个女子为什么这样排序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再如第37回咏白海棠一节。尽管黛玉的诗清灵别致,李纨却评宝钗为第一,这是不是也体现了薛前林后的意思呢:第一次诗会,薛宝钗第一。接下去第38回的菊花诗,前三名却被林黛玉囊括,这也像是一种平衡和补偿。
4、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薛宝钗排在林黛玉之前那么明显,为什么还有人主张是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呢?
持这一主张的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即: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晴雯排在第一,袭人排在第二。常言说“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可见正册中也应该是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的。
笔者觉得,不能以晴雯排在袭人之前来推定黛玉必然排在宝钗之前。
首先,把晴雯排在第一,也可以看作是对宝钗排在黛玉之前的又一次平衡和补偿。
第二,以晴雯、袭人去对应黛玉、宝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晴雯的清白、早亡果然犹如黛玉,而袭人却是先与宝玉偷尝禁果,最后又“公子无缘”嫁了个意料之外的琪官蒋玉菡。这与品端行洁、金玉良姻、公子有缘的薛宝钗实在无法对应。
另外,影子之说也难自圆:如果又副册上的晴雯、袭人分别是黛玉、宝钗的影子,那副册的第一人香菱,又是谁的影子呢?宝钗还是黛玉?或者是另外人?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当来自脂研斋在第8回的批语“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如援此批语为据,不但“晴有林风”与“晴为黛影”之意相差甚远,且“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这句,反而又证明薛宝钗应该在林黛玉之前了。
所以,以又副册上晴雯和袭人的排序,来倒证正册的排序,不通处很多。
二
前文说到,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的排序,是薛宝钗在前。但作者不是简单地排成“薛林薛林”而是排成“薛林林薛”,以体现一种平衡和补偿。
那么,为何不把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排成“林薛薛林”呢?
将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理由可是很充分的。
首先论血缘,宝玉和黛玉更亲。
黛玉和宝玉是姑表亲,宝钗和宝玉是姨表亲。江南一带俗语:“姑娘表亲的骨亲,姐妹表亲路上亲。”意谓姑表如入骨之亲,姨表是路人之亲。
如果觉得姑表、姨表不太好理解,那么从贾母的角度看会更清楚一些:黛玉是贾母的女儿的女儿,宝钗是贾母的儿媳的妹妹的女儿。
因此,第20回宝玉对黛玉讲:“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其次论感情,黛玉是宝玉真正的“爱人”。
这里的爱人,不是现代语境中妻子的代称。“爱”,指的是爱情,“爱人”即真爱之人、挚爱之人。
有学者讲黛玉是宝玉的“恋人”。我觉得,说“爱人”更加确切,因为“爱人”更具备“投入、给予”的内涵。
宝玉虽然是“情不情”,但凡女孩儿他都喜欢,更何况宝姐姐了。但这种喜欢不是爱,只有林黛玉才是宝玉的心灵爱人。而且宝玉的这种爱是前生注定,融入心灵,可以说已经到了非黛玉不娶的地步。如:
黛玉讲“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便道“我也是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20回)
黛玉说“我死了。”宝玉即说“你死了,我做和尚”,“我的五脏都揉碎了,你还只是哭。”(30回)
宝玉错把袭人当成了黛玉,说“好妹妹,我这个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就是死了,也是甘心的!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别人,只好挨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32回)
宝玉送黛玉旧绢子,是更大胆的表白。黛玉在细心揣度、大悟过来后,“神痴心醉,五内沸然,余意绵绵”。于是在绢子上写下三首诗,是为“诗帕”。(34回)
宝玉听紫鹃说黛玉要回苏州去,“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奶娘李嬷嬷见到宝玉这般模样,放声大哭,捶床捣枕地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的心了!”可见宝玉的伤心欲绝,疯魔癫狂。(57回)
试问,书中哪个女子和宝玉有这么深的感情?
第三,从婚姻上讲,宝玉的妻子——宝二奶奶,本来应该是林黛玉。
第1回中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仙草,表明了姻缘前定。第3回宝玉居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说“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宝玉还送给黛玉一个妙字“颦颦”。这里看上去是取个表字,但“字”有“女子许嫁”之意,所谓“女子许嫁,笄而字”。表明此处暗示两人有天生的情缘。
不光宝玉和黛玉互相钟情,两人以后要结为夫妻的事,在荣府里是人尽皆知,各方认可:
荣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母,说他俩“真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说得黛玉和宝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29回)
最高领导人贾母的红人、荣府的大内总管凤姐,在宝玉被贾环烫伤、黛玉去看宝玉时,便笑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又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25回)。
宝玉是贾母的命根。以凤姐之机敏势利,肯定是揣度过贾母的心思的,否则她不会、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拿宝玉的婚姻开玩笑。
接近权力中心的兴儿,说得更加直白了:“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63回)。
兴儿是贾链的心腹小厮,贾链是荣府的长房长孙,实际管理着荣府的事务。所以,兴儿的话道出了荣府上下的共识。
如果只是宝玉黛玉彼此喜欢,那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如果府中长辈反对,兴儿这些下人便会有另一种说法了,如:两人心里早已相好,但老太太(或老爷、夫人)不同意之类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林黛玉排在薛宝钗之前有那么多的理由,而且理由又是那么充分,为什么还是把薛宝钗排在林黛玉之前呢?
前面说到,宝玉和黛玉要结为夫妻,既是天生的一段姻缘,又是荣府上下的共识,更是两人的共同心愿。
但恰恰就是这个婚配,决定了薛前林后的排序!因为最后是“金玉良姻,举案齐眉”,薛宝钗成了贾宝玉的元配嫡妻、宝二奶奶!
元配嫡妻,无论从宗法还是仪礼上讲,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号。
一旦宝姐姐成了宝二奶奶,关系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宝钗就是亲、就是先。将宝钗排在黛玉之前,正是“亲不间疏,后不僭先”的体现。
虽然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在黛玉因病早逝、木石前盟无法履行之后。但婚姻是决定性的,一票定排序。试着把元配嫡妻排到第二位,那将是不可思议的,等于大逆不道。(后四十回中的调包计非曹氏原文,更非曹氏原意)
虽然曹雪芹赞美真爱真情,但他的思想觉悟决没有达到将去世的爱人排到嫡妻之前的境界。
即便当下,真排起次序来,有几个会将嫡妻排在后面的?
其实,真爱是真爱,排序是排序,两者不必完全一致。不管雪芹是不是想在书中这样表达,但红楼梦在客观上体现出了这个理念。
木石姻缘、金玉姻缘,都是前定。但真爱的早逝而终;婚配的徒有虚名。真正叫做“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金陵十二钗,乃至红楼梦中一干女子,大都脱不了这八字魔咒。
排序之先后,国人一向重视,所谓“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先!不敢在后!”亦是此意。
年2月17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bbzz/1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