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路过南京夫子庙长乐路、平江府路路口的市民会发现,这里突然多了一处“民国建筑”。据了解,这里复建的是民国教育家姚文采的“故居”。多年以前,这里的确有一处民国老楼,就是姚文采故居。姚文采故居年被拆,现在突然又建了一座几乎一模一样的民国建筑,这让专家和一些市民感到不解。
老城南居民谷先生称,南京虽然有很多民国建筑,但绝大部分集中在鼓楼、玄武两个区,城南民国建筑极少。“这个地方名叫莲子营,当年有一栋民国建筑的,我们印象很深。”谷先生说,附近的老街坊习惯将其称为“姚公馆”,院子里一栋小楼,有小花园,种着枇杷树,还有假山。南京虽然民国建筑众多,但城南的民国建筑极少,有名人住过的更难得,以后不能再发生“拆了老房子然后重建”的事了。
南京文化学者薛冰对“姚公馆”被拆一事比较清楚,他说,当年,姚文采故居因为没有获得“文保单位”身份而被拆除。“拆的时候,听说那些砖瓦和木料会被保留下,进行重建。这种重建是有讲究的。比如,木料和砖瓦都要编号,重建时要用在原来的位置上。”
在看了重建建筑的照片后,薛冰表示,这座小楼虽然走的是“民国风”,但使用的大多是新材料,细节上有问题,“窗子和门都不对,民国窗子是小方格或至少三格,不像这样一个个长条。老虎窗也不对,应该是小坡顶,不是平顶。门框用的也是新材料。”
薛冰表示,当初拆掉姚文采故居,已很令人遗憾。现在重建了,其位置和建筑细节都发生变化了,如果没有使用原建筑材料,就不适宜叫“姚文采故居”。列入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2月4日,《金陵晚报》发表文章《民国建筑被拆八年后又建了座“克隆版”》,被龙虎网、凤凰网、网易、南报网、中国江苏网、搜狐、南方网、扬子晚报网、新华网等转载。
2月4日,《南京晨报》发表同类文章《民国教育家姚文采故居被“复原”》,被中国江苏网、东方网、新浪等转载。截至2月5日10时,“民国教育家姚文采故居被‘复原’”网络传播量接近90条,并于2月4日10时左右达到舆情高峰。
古建筑,不但是被凝固的历史,也具有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不可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向市政府报批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即将公示的前一天晚上,已被列入名录的“姚公馆”被拆除。这仅是凑巧,还是接到“情报”后的“果断措施”,已经不得而知。“姚公馆”当年所在的位置,已经建了一座商业楼。无论如何,对待古建应该有崇敬之心,不能因为商业目的便轻易拆除。
“姚公馆”被拆的时候,听说那些砖瓦和木料会被保留下,进行重建。可如今重建的这座小楼虽然走的是“民国风”,其位置和建筑细节却都发生了变化,也没有使用原建筑材料。如今“似是而非”的“姚公馆”能否列入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值得商榷。相关部门花较大力度对古建筑重建,走的却是条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建筑材料,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只是外表相似,却没了内涵,切勿再以“重建”的方式大兴土木,“恢复”古建。
(来源:中国江苏网舆情服务中心)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濂戒笓绉?鍖椾含鍝釜娌荤櫧鐧滈鍖婚櫌姣旇緝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