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深切了解书法的人,只看它的神采,忽略也不需要重视字形。”石剑波用笔最富变化,结体生动,字体有挺拔险劲的风度而气宇轩昂。让人联想起王铎,笔尖是那般灵敏——虽然有时淹没在他的涨墨法之中,但王铎书法中所有的迷人风采也是屡屡体现于其中——其征服人心的威力无法抗拒。凭着清晰明确的感觉,辩别那迅速且细致变化着的那种种微妙,由此,天神般的喜悦狂热感染了他,浓浓的醉意中激动得不能自持。这种不可遏制的如狂欣喜,使他可以像张旭一样墨迹落在无边的白纸上,让人飘忽遐想。墨实处为万物所生息,空白处任灵气袭来,迷漓苍茫的墨云,创造出一片生机玄妙的氛围,这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是,其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或整齐匀称,或参差错落,或空旷清朗,或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现万千气象,诸多风情。
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石剑波作品不仅概括简约,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之美,而且在线条的起伏流动中,让你能感受到奔放之力,其间蕴含着音乐的节奏之美。其笔墨精妙、墨韵飞扬、淳淡婉美、精致雅淡,字体飘逸而未流于狂放,蕴含着魏晋风度,从书法角度讲,可以说达到了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
汉代蔡邕《书论》中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故曰对于书法,是性情的发散和表达,是心之所现。要想写好书法,先扫除心中尘埃,持之以恒,明心静气,摆正心态,淡泊明志,则必有所成。毋庸置疑地说,石剑波书法中的书卷气给人印象最深。何谓书卷之气?竹影弄月,风姿绰约。箫吹古梅,萧散中和。灵动俊丽,温文尔雅。清虚高简,蕴古扬逸。如束身老儒,节疏行清。有春阳之丽,夏荷之芬,秋兰之韵,冬泉之冽。非学识广博,裁择宜精者弗能至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家乡南通海天雄奇、人杰地灵,素有“海风山骨”之说,在近现代走出了一批书画名家。南通文人灵动拓新、追求卓越。石剑波的草书飘洒流丽,笔力圆浑而富变化,使转纵横,奇态百出,似在追求一种“非理性”的创作方式,即他在运笔时的速度甚至是超过他思索安排之速度的,由此达到一种出乎意外的天真效果。他的楷书高古硬朗,有浓厚的篆、隶意味;他的行书,则清逸洒脱,一点一线,都极精美,墨法的使用,也堪称一流。我想,有意味的书法可谓是静夜的化身,或是沉浸于静夜的安宁。像一列火车驶过,像一次漫长的旅程,从神秘的时空中行过,带着不可抗拒的温柔,留下了江河日月的生命轨迹。威严,使之具有了宗教的意蕴,慈悲,又使之发散着人文的情怀,美的形式,更使之成就艺术珍品。我想,他如果他不曾深入经藏,就无法发掘出宗教的意蕴;如果不曾对生命有深刻的感悟,就不会发散出如此动人的真情;如果没有深厚的美学修养,就不会有如此充满意味的美的形式。而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龙海秋年8月生于南京。作家、资深媒体人、影评人。历任南京日报专副刊负责人和周末报副总编、金陵瞭望杂志社副总编。长于写作文艺评论、人物传记等,采写了杨丽萍等各界艺术精英,曾在《周末》和《金陵晚报》开设书评专栏,有《海内有仙山》《听琴》《长干里情事》《千里之外》《那年的绿岛》《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让浮云妖娆飞》等多篇散文见诸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水磨腔的前世今生》《我们的文化乡愁》《问世间琴是何物》等获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