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析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并提出体育干预策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良、视力不良、体质下降、运动不足等问题,中小学生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有超重、肥胖、近视、体质下降等,提出体育干预的策略有转变观念,发展“动商”;认真执行相关制度,积极规避运动风险;增加学校体育经费,保障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打造“一校多品”;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做好课程衔接。
[关键词]中小学生;运动不足;健康风险;体育干预
近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从中反映出来诸多健康问题,例如超重和肥胖、近视、潜在慢性疾病等,这些健康问题都是由于运动不足引起的,中小学生运动不足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已经引起社会的恐慌。那么,为什么中小学生会出现运动不足的现象?运动不足会带来什么样的健康风险?又该如何采用体育干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健康现状及运动现状
(一)目前中小学生的健康现状
1.营养不良学生居高不下
营养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关,生活水平好了,营养自然也就好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胖起来了,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肥胖问题越发严重,小胖墩越来越多。这不仅仅与营养过剩、缺乏锻炼有关,还与全社会缺乏健康文化有关。目前中国人的肥胖率在12%左右,虽低于美国的38%,但是中国人的肥胖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青少年中间增长的速度较快。
2.视力不良学生呈上升趋势
年的全国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小学生为27%,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73%,大学生为78%。《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约有5亿,近视人数在4.5亿左右。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年,我国5岁以上人群的近视发病率将增至50.86%~51.36%,患病人口接近7.04亿~7.11亿。中国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小学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近视率82.68%[1]。相较7年前,近视率不降反升,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可称之为“国病”了。目前,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状况呈现出三大特点:一、不同年龄组的学生近视发生率不同,年龄越大,近视发生率越高;二、不同性别的学生近视发生率不同,女生近视发生率高于男生;三、学生近视发生年龄提前,低龄化趋势明显[2]。
3.机能水平和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中小学45分钟的体育课堂,实际学生锻炼的时间不足1/2。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运动以提高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方面的素质。怕苦怕累没有兴趣致使学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运动。久而久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志力变差,对参加力量、耐力等运动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逐渐下降。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学校怕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学生在基本素质项目上锻炼不足[3]。而且现在上的基本都是“三五七不”的“温柔体育课”、“放羊课”,长期以往,造成了学生的机能水平和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二)目前中小学生的运动现状
1.中小学生运动时间不足
宋逸等指出,全国仅有22.7%的汉族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1h以上[4];基于相关报道,中小学学生在课外和双休日,占用时间最多的是“家庭作业”、“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近20.2%的中学生每天用于上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近一个小时;在双休日,有14.8%的中学生上网时间超过分钟[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3件事: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有学者对中日美等国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约占8%,远低于日本的68%和美国的65%。
2.中小学生运动量不够
在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10-11%的比例,一到二年级一周四节体育课,三到九年级一周三节体育课,再加上每天的两操以及大课间,理论上来说同学们每天的运动量是够的,但是真正按照政策,开足这些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再加上体育课堂的效率极其低下,从而导致学生的运动量不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年级越高,学校挤占体育课的现象越普遍。特别是那些既不冒尖、也不落后的学校,常常采用“阴奉阳违”的办法,即表面上把体育课安排在课表上了,但实际上却是另外的课;有的学生在体育课的时间被其他文化课老师留在教室补、改作业或者去做其他事。
3.中小学生运动项目有限
基于调查访谈,发现中小学生参与运动的项目非常有限,究其原因,一是受场地的数量和条件的限制。能供学生运动的场地不外乎两个,一是学校里的运动场地,二是学校外的运动场地,而学校外的场地主要包括小区、社区、体育公园等,可供运动的场地数量有限。每个运动项目对于场地的条件要求各不相同,例如足球需要的场地比较宽阔和空旷,羽毛球、乒乓球则受风力的影响比较大等。二是受器材的制约。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体育器材,而体育器材的质量有好有差,价格有高有低。三是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些运动项目,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比如说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而有些运动项目,则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完成,例如球类运动。四是学生自身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如果该生对于某一项运动技术掌握得很好,那么他会很乐意在众人面前展示,但是如果他没有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术,那么他就会拒绝参与任何体育运动。以上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生选择运动项目。
二、中小学生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及成因
(一)“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之一:超重和肥胖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小孩往往都喜欢喝各种各样的含糖饮料,吃各种各样的高热量的垃圾食品、膨胀食品、油炸食品,加之静坐少动,运动不足,摄入的能量远远高于消耗的能量,长久如此,势必导致超重和肥胖。而超重和肥胖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譬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单纯的靠节食来控制体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健康的,要想控制体重,应该做到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而想减肥,则要做到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要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运动这一手段。
(二)“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之二:导致近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让我们的孩子们早早地用眼,过度地用眼,换来的是孩子们的视力健康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些孩子往往缺乏运动锻炼,长时间地待在室内不停地上培训班,在电脑、电视、手机前打发时间等。一项在澳大利亚进行的针对6岁学龄儿童近视患病率的试验显示:每日在户外活动累计3小时的孩子近视率仅0.8%,户外活动1小时的孩子近视率则为3%。而新加坡相同的试验发现,每日户外活动仅半小时的孩子近视率为24%[6]。因此,防止和降低学生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还有就是要减少近距离用眼。
(三)“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之三:体质下降
有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们的学生的体质健康却在逐年下降,体质健康的标准在逐年降低,就是这样,不达标的学生仍是一抓一大把。每年都有报道,哪哪哪又有学生跑步猝死,哪哪哪又有学生不小心跌个跟斗骨折了等等。每每听到这样的新闻,无不令人痛心。我们不禁想问:“如今我们的小孩怎么了?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脆弱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运动不足造成的。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等方面的素质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会逐渐下降;长时间静坐,缺乏足够的运动去刺激骨骼,骨骼得不到应力去激活新的骨细胞,不利于新骨的形成;不经常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不利于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导致骨钙流失,最终导致骨质疏松;关节活动的不足或减少会使关节腔变窄、变薄,关节液减少,从而使关节活动的能力降低。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可概括为机能水平和体质下降。
三、体育干预策略
(一)转变观念,发展“动商”
中国人的体育观,还停留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层面,而且根深蒂固,不易拔除。反观国外,越是体育好的学生,越容易成功。国外的政界要人、商界巨头、科技精英等都是体育达人,他们的“动商”(指个体的运动商数)都非常之高。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新提出的成功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成功论,王教授提出:成功=50%情商+30%智商+20%动商。新的成功论,不再是以智商为主,而是由情商、智商、动商“三商”构成,所占比例不同,但是缺一不可。因此,采用体育干预的策略来预防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动商”,发展“动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因此,“动商”是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才可以发展得更好。转变观念,需要转变这三种人的观念:一是转变校长的体育观念;二是转变体育教师的“健康是目的,运动是手段的”教学观;三是转变家长传统的成才观。
(二)认真执行相关制度,积极规避运动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少,特别是自年“扬州会议”以来的30多年间,国家陆续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小学体育课程纲要》、《中学体育课程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和工作标准,同时对学校体育和体育课进行各种改革和创新[7]。即便是如此,仍然没有保障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没有扭转体育课的窘境,没有遏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把这些文件法规和工作标准执行到位。有运动就会存在运动风险,面对运动风险,不能采取逃避的方法,应该积极应对,对现有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进一步丰富完善,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保险及纠纷处理制度。
(三)增加学校体育经费,保障学校体育正常开展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包括对场地的建设和维护、器材的购买和维护、比赛经费、教师培训经费、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另外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应适当地由竞技体育向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才能解决学生运动不足带来的健康风险。
(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打造“一校多品”
“阳光体育运动”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一项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活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艺2+1”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多元化的运动项目,制定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所有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杜绝学校“被特色”、学生“被特色”、“特色”只是面向少数学生的丑陋现象。努力打造“一校多品”而不是“一校一品”,因为“一校一品”会陷入“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弊端,“一强独大”的“一校一品”特色反而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避免“一校一品”带来的危害,需改变策略,变“一”为“多”。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点有二:第一,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第二,让学生更多的发声,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8]。
(五)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做好课程衔接
体育课的内容都是从田径、体操、三大球等中选出来的,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但也正是因为内容太多、太大、不够具体,在选择起来就比较困难和迷惘,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种碎片化的体育教学,导致不少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仍无法掌握一项完整的体育运动。因此,我们的体育教材也应该像语文、德育、历史那样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课程衔接的问题,才能避免总是在重复教同一个技术动作的问题。只有学生掌握了某一项运动技能,他才会自觉地去参与运动,才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四、结论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运动不足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这种现象所带来危害又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因此,不管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还是体育工作者,亦或是家长,都需要转变观念,积极采取非医疗健康干预的体育干预策略,来解决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后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1]彭科峰.国民视觉健康报告:年中国近视人数或超7亿[N].中国科学报,-06-09.
[2]陈敏.近视率五年上升了28.5个百分点九成中小学生是近视眼[N].宁波日报,-06-03.
[3]尹作亮.中小学生运动不足的健康风险及干预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75-78.
[4]宋逸,张芯等.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03):-.
[5]李小伟,张以瑾.调查:中小学生锻炼时间哪去了[N].中国教育报,-07-10(4).
[6]朱菁菁.每天户外3小时几乎不近视近视大多因“光太强”[N].金陵晚报,-06-07.
[7]郑淞.体育课,才是中国体育最大的问题[Z].动商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fz/1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