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博物馆奇妙夜rdquo

点击蓝字

  

“往下一点,再看看左边的距离。”在同伴的提醒下,一名“测试员”一会儿看图纸,一会儿对着模拟的博物馆安全防盗系统喷水。他试图找到漏洞,穿越复杂的激光防盗网。   “测试员成功从门这边突破到门那边,报警器不响,就成功了。”课程主讲人、南师附小科学老师高崎介绍说,这节课的任务是测试他们搭建的报警系统的效率。“每组学生在设计图纸、搭建系统的过程中思路是不一样的。”高崎老师说,这就要求孩子利用光的反射和光源直线行进的原理不断调整系统,还要考虑到测试员的实际情况。一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同学们都感觉意犹未尽。

  今年是“博物馆之夜”,去年,南师附小在六年级开设了有关“降落伞”的STEM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该校STEM课程组负责人姜玲介绍,学校会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全年级学生拆班,同步开课。

 专家建议STEM课不必“照搬国外”   STEM课程在国外非常流行,最近几年也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南京的中小学校里。据介绍,仅在玄武区,就已经有十多所学校尝试开设STEM课程。   “STEM是用一个项目来推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用工程和技术的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任务。”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和综合实践学科调研员冯凌解释说,不是因为STEM热门,教育部门和学校才去研究这种课程,而是因为这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STEM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但不是把这些学科都叠加起来,不增加学习负担。”   冯凌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学科的融合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能解决实际问题。令老师们惊喜的是,学生在STEM的课堂上明显表现得更有兴趣了。   自从STEM受追捧,大量的原版课程“漂洋过海”而来。对此,冯凌认为,很多学校可能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硬件是第一位的,实际上课程内容更有价值。”她建议,STEM课程未必要有“高大上”的教室,或直接“买现成的”,老师们自己开发的反而更“接地气”。   科学课今年9月将回归一年级   不久前,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模块。   “新课标增加了工程技术的要求。”冯凌认为,这和目前学校在推的STEM课程相呼应的。南京的小学主要在三-六年级开设科学课,在一二年级开科学课的很少。记者了解到,目前“苏教版”的科学教材正在送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覆盖高中低年级,还增加了工程技术的内容。这意味着,今年9月份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就要在科学课上使用新教材了。   有家长可能会担心,小学一年级就接触“技术与工程”,要求会不会太高?   冯凌表示,“工程素养”毕竟是要去完成一个任务,让孩子用工程的思维去推进。不过,家长不必担心,任务是根据孩子年龄设置的,高年级孩子的任务难度高些,低年级孩子的任务难度相应减小。

这些学校的STEM课程很精彩   1、成贤街小学:野外手机充电   野外遇险被困,手机没电或者无信号,很可能失去获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学生要尝试用野果充电、摩擦手机电池充电、制作碳酸饮料原电池以及用手摇发电机制作一款野外手机充电装置。   2、长江路小学:新品弹球   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一款安全无毒、弹性较好的新品弹球玩具。为此,他们要了解硼砂溶液和含聚乙烯醇的胶水混合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粘性的弹性物质。掌握制作探求的工序和塑形工艺。   3、北京东路小学:投石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身边常见的木材、胶枪、橡皮筋、锯子等物品制作一架投石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动手使用锯子和胶枪,还对杠杆原理、抛物原理有一定理解。

通讯员 孙权 金陵晚报记者 李晨

(来源:金陵晚报)

还记得《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为了避开红外防控系统,从高空悬吊盗取档案的经典场景吗?昨天上午,“以问题解决,促进学习力生长”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教研活动在南师附小举行,一群小学生通过一个月的“博物馆之夜”STEM课程研究学习,自主设计制作安全防盗系统,专门对付“碟中谍”。

看小学生如何对付“博物馆之夜”碟中谍

两颗红宝石放在用3D打印机做出的盒子里,老师模拟出“博物馆之夜”的情境,六个小组的孩子戴上防护眼罩,通力合作,在六个方向布控防盗报警系统,激光器、反光镜、主控制器……最有效的是让激光通过镜面反射堵住各个角度,让窃贼无法进入中心区域拿到宝石。昨天上午10:00,来自南京各所学校的综合社会实践课老师,饶有兴趣地观摩南师附小五年级孩子的一节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这其实已经是孩子们“博物馆之夜”STEM主题课程的第七个课时。“听了刚才第二小组的方案,我觉得他们的布控系统中激光经过反射会形成一个30多厘米的漏洞,窃贼有机会进入……”每个小组的方案在大屏幕上公示,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进一步改善。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学科知识技能融通

南师附小科学教研组组长高琦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学期五年级全体孩子通过围绕“做一个博物馆安全防盗系统”工程问题,构造一个真实生活的经验情境,开展基于项目的解决任务式学习。“课程设计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综合应用,也就是STEM主题课程,基于学生已经和正在学习的科学、技术和数学内容,总课时为10课时”。高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的STEM课程团队包括科学、信息和数学老师,并且和校外专家一起研究和实践,开发适合小学阶段孩子的主题。“我们的这个课程不是社团形式,而是普及型,每个学期选取一个年级,用一个月的时间带领所有孩子进行,上个学期是四年级的降落伞主题,这个学期就是五年级,让孩子们在‘设计、制作模型、测试、分析数据、再设计再制作(迭代),最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开展实践调查、科学探究和技能学习,建构新的概念、发展和完善新的技能,最后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这个博物馆情境下的工程任务。”

孩子呈现出来的潜力经常出乎老师意料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各所小学都在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此次教研活动,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和科学、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的整合展示与分享活动,促进STEM课程在不同领域内的开展,为提升学生学习力生长提供服务。有关专家介绍,在STEM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南师附小STEM工作组打破了两大壁垒。“首先,学校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合作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校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强大的校外专家的指导,有一线教师,其中包含了信息、科学、数学等学科。其次,学科融合,经过一年的磨合,团队成员已经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彼此站在对方的学科来思考主题,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互补,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他们已经变得心意相通。”南师附小校长余颖说,在不断的否定、改进、创新中,STEM课程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孩子们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潜力经常出乎老师们的意料。

相关新闻

科学课程成为小学生必修

自美国重视STEM教育,全面推进全民编程后,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将科学课程调整为小学全年级覆盖的必修课。《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教育部倡导科学学习方式,即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STEM课程组织方式。科学课程与数学、语文等课程密不可分,需要数学课的数学处理、模型量化等能力,还需要语文课的记录、表达、论文等能力及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等科学方法的指导。

通讯员孙权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刘颖

(来源:金陵晚报、南京晨报、南师大附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fz/11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