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z-aj.com/shenghuo/20221003/3595.html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有个“钗黛合一”的说法,“脂砚斋”评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钗黛合一”的意思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个人,这种说法看似荒谬,其实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迹可循的。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时,其他人都是单独的判词,只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是“合二为一”的: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画册的内容则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指的是薛宝钗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
“堪怜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玉带林中挂”是说林黛玉,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有人认为林黛玉的结局应该是在树林中自缢而亡,只可惜原著作者未留下结局,“玉带林”倒过来读则是“林黛玉”;
“金簪雪里埋”金簪即宝钗,“雪”和“薛”同音,暗含了“薛宝钗”三字。判词的画上是“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即“雪里埋”。从字面和画面看,似乎宝钗最后冻死于冰天雪地之中。
判词结合画面,意思是好好的一条玉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这首判词暗示两人的结局必然都是冷寒凄惨的。
我们知道,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宝钗能够跟黛玉共用一首判词,其本身自然也很不凡,要么是跟绛珠仙子旗鼓相当,要么就是同一人,从书中所给的提示来看,很显然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最大。
同样是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幻境之时,警幻将妹妹兼美许配给他,也就是凡间的秦可卿,而她的长相却是既像宝钗又像黛玉: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兼美”这个名字,是结合宝钗和黛玉的美,代表着宝钗和黛玉合一的样子。
在幻境中,宝玉和兼美结为了夫妻,而且共度数日“数日来(程高本:至次日),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试想一下,贾宝玉本身就是神瑛侍者转世,来人间只是体验一番,在幻境中的经历自然是真实的。那么去哪里寻找既像宝钗又像黛玉的人呢?只能说明宝钗和黛玉本身就是一个人。
我们再来看看脂砚斋的批语,“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
这则批语在通行本的第四十二回开篇,也是在这一回中,宝钗和黛玉二人彻底地冰释前嫌。
批语里写到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是两人,但其实是一人,这只是一种“幻笔”的写法。
上篇文章提到,宝钗是十四岁进入贾府的,一出场就是不符合年龄的成熟稳重,这种心智明显属于成年以后才会有的。
在这一回中,宝钗提到过在她小时候,也是如黛玉一样顽皮:“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偷的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偷的背着他们看。”
这里可以看到,宝钗的性格是有明显转变的。而黛玉呢,从六七岁到贾府,近十年的时间,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贾府中,宝钗和黛玉是一个人,名为兼美。黛玉是兼美十八岁之前的性格,宝钗是兼美十八岁之后的性格。宝玉与黛玉相恋,与宝钗相依,看似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性格,这也就是所谓的“幻笔”写法。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从这段脂批可以推测:林黛玉“死”后,薛宝钗担负起她的使命,既是贾宝玉生活的照顾者,也是其精神的陪伴者。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个暗示:两人都天生带病,吃普通的药都不行;都碰到个癞头和尚,恰巧和尚也都给了解救之法;林黛玉身上有“异香”,薛宝钗刚好需要吃“冷香丸”。
癞头和尚说了,只要林黛玉一生不落泪,不见亲人,即可保住性命,但绛珠仙子下凡的使命就是“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不落泪那不是白来一遭了。所以林黛玉的泪落完了,也就是历劫结束,回天上继续修炼了。
薛宝钗倒是一生中未曾落过什么泪,或许这就是绛珠仙子的“一体二心”映照:林黛玉负责童真、伤感和理想,薛宝钗负责成长、乐观和生活。
所以在作者的“幻笔”之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看似两个人,实则是一个人,代表了人生的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