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扬子晚报》发了我一篇文,似乎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曲指算来,年至今在报纸发文5篇,这个数字,在纸媒鼎盛时间,曾经是一天创下过的最高纪录。
如今,那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感慨之中,觉得有必要把曾经在纸媒发文的经历写下来,或许将来真的不再有什么机会了。
一
我第一次在报纸上发文是在一九九三年(以前在学校和单位的内刊上发的不算),那一年,本地已有《扬子晚报》和《现代快报》,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给他们投稿。《金陵晚报》刚创刊,副刊就叫“九三年”,也就是这样的副刊让我记住了确切的时间,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模糊。
顺便说一下,“九三年”版后来改名叫“雨花石”,一直至今。改版后的“雨花石”已经变了味此乃后话。
有一天中午,单位一同事拿着份晚报在看,看到副刊的时候,把报纸拿到我面前晃了一晃,说,这个作者跟你同名同姓哎,你的名字并不常见,真是巧了不是。我侧眼瞟了一下那文章题目,内心一激动,心想你不知道写此文的正是鄙人?果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啊。
二
写字的人,在第一篇稿录用后,往往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从此我好象离通往作家的路不远了。就像我家某人每次逮住了我的一个小毛病总会说有一次就有十次,有十次就有一百次,此言完全是罔顾事实!首次发了稿的人,也会觉得既然都已经发过稿了,以后隔三差五发两篇还不是小菜一碟?
错!错!错!
自从九三年发稿后,其后的三四年,总共大概也就发了十篇左右,平均下来一年也就两三篇,写文的路啊,真正是山高路远。
印象深刻的是九六年末,《金陵晚报》招编辑记者,我斗着胆子去了。现在想来,颇有些无知者无畏的感觉。我搜罗了自己那些年发的文,复印装订,薄薄的十来页纸,那装订册,像是一位瘦弱得没有长开的黄毛丫头,找不到一点丰满的感觉。
就这样一屁股坐在一群揣着各种中文、新闻专业毕业证的人群中参加了笔试。
笔试有幸通过,可是在面试关头,还是被刷了下来。人家说了,别看你的文写得还行(在行家面前,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还行”就是很高的肯定了?)但是,你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新闻通讯常识近乎空白,我们不能录用一个来了不能直接上手还要培训的人。
那一刻,我知道,对于学工科的我来说,写文,是头脑发热的产物。没有系统的基础,光凭头脑发热是进不了这一行的。
那一天离春节大概还有两周时间,走出报社的时候,外面飘起了鹅毛大雪,打在脸上拨凉拨凉的,仿佛在说:看你头脑还发热?
现在想来,如果那之前我在这方面补补课,真的进了报社了,二十余年干下来,现在是不是可以自称为老记了?
三
九十年代初投稿,在草稿纸上写好后工工整整地抄在方格纸上,然后贴上邮票寄出去。那时候能看到的只有本地的报纸,能发的文也很有限。偶尔到外地出差,总要买两份当地的报纸回家揣摩,看看能不能把我的地盘扩大到外地去。
至今家里还有好几本当年没写完的方格纸,这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不够勤奋,那几本纸都没写完?
后来觉得写字太慢,用电脑打字来得快,为此我还专门学了五笔字根打字,数年操练下来,每分钟一百字不成问题,比那些法院的书记员都强。
再后来因为有了电子邮箱,邮票省了,不用跑邮局寄稿件了,鼠标一点,稿件就出去了。只等着收稿费的时候才需要去邮局。
科技的进步总是会为人类带来便利,普通民众也可以是这种便利的获益者之一。
四
再后来有了论坛,报纸的编辑老师在论坛选稿,你只需把你的文贴在论坛相应的区域就行。
这样就更加便利了。
论坛选稿的最大好处是让那些抄袭者或者说叫文贼无处遁形。如果哪个胆敢将抄袭了别人的文贴在论坛,无疑于是找死,不等编辑放弃他,大家的口水就先要淹死了他。
也正是在论坛贴稿,互动性大大增强,因此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跟我一样的文字爱好者。彼此分享,彼此加油。
因文字结缘,这大概是从60后到80后的群体,跟他们在一起,我都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多。
五
大概是十年前吧,那时候的《扬子晚报》从周一到周五都有周刊,我们习惯性投的《主妇周刊》周二出刊,每周八个版(是不是最初还更多,我已记不大清)。八个版分不同的主题,有牛人最多一次一天上三个版,想来都叫人羡慕嫉妒恨。一天同一报纸同时上三篇稿,即使放到小龙虾身价大涨的今天,其价也可以换成好几大盆小龙虾呢。
本地的《现代快报》和《金陵晚报》版面也不错。一个月不发上几篇感觉就像没写字似的。
《现代快报》还像新浪博客那样开通了网上博客。我本来那之前在新浪开了博客,但感觉没人认识我,点击也很少,就转而写快报博客了。在这里认识了好多人,当然都以本地人为主。在快报写博的好处是你写了都会有人看,有人点评,不像在新浪寂寞孤单冷。期间博友还曾经聚过两次,甚是热闹。文友小岱就是那时候认识的,彼时,她还是位中学生。
后来,快报博客为了吸引人气,每周从博文里选几篇登报,上报者可以获得稿费,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的读者。但终究挽不回人气,最后不了了之了彻底关闭了。新浪博客太强大了,连搜狐网易都无法与之抗衡,何况快报?
转而再去新浪写博的时候,感觉跟人拉下了一截,如果那时候坚持下来,会不会又是另一种效果?
六
因为论坛认识的朋友,也就增加了在外地发稿的概率。
总有好心的文友告知你的文适合某报的某版,热心地提供邮箱、编辑的QQ和组稿的QQ群等,把我带到更大更广的世界中。
报纸电子版的诞生则给此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通过电子版,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那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某份报纸的版面文字和风格,以及留在版面上的投稿邮箱,可以对症下药去投稿,这样的稿件投过去,不说百发百中,也基本上是落子无空了。
七
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的发文,都是缘于热心的文友提供的信息。
《北京青年报》聚集了一大批写文的高手,所以,发稿有时候也有点像中奖。一旦“中奖”了,常被文友们称作是大喜的日子。
《北京青年报》发文有一个最大的隐形福利,就是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爱转载。那时候有一个“搜报网”,你只要输入你发文时用的姓名,一搜便可以搜到。转载了,就可以去要稿费。
抛开那些小报不谈,最最偷懒的编辑大约要数《广州日报》副刊编辑,你今天刚在《北京青年报》上发的文,很有可能明天就出现在《广州日报》副刊上。如果编辑都这么当,我也会!这些年来,《广州日报》从北青转文无数,为要稿费都可以写出无数故事来(我将在下篇说说稿费那些事专门来提)。
我有一篇在《北京青年报》发的文,搜到的转载数不下十余家,用现在自媒体的话来说可以叫爆文,按图索骥找过去,还真的要到了不少稿费。如果每一篇都能得那么多的稿费,我倒真的可以不用上班天天坐在家里当坐家了。
八
可是,理工科属于自然科学。学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抛物线到了顶点就意味着就往下掉了。
只是,这下滑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先是陆续传来报纸版面停刊的不好消息,然后就是报纸彻底停刊的通知。最早感受到震惊的是杭州的《今日早报》停刊,最多的一年能发上几十篇,谁知道说没了就没了。要说也是大城市的大报纸,说停就停了,那之前几乎每天都有版的。然后,大报小报陆陆续续开始大幅削减版面
我们曾经最喜欢的《扬子晚报》“主妇时代”从八个版改版为四个版的“闺密周刊”,然后又缩减为两个版的“丽人行”和“下午茶”,到上周,终于只剩下半个版的“下午茶”了。谁知道这半个版的“下午茶”什么时候会寿终正寝呢?所以,不写点什么,到时候连祭奠的地方都没有。
能够在仅有的半个版的“下午茶”两篇文中抢了一篇的地盘,我是该哭呢还是笑呢?
九
这些年投稿下来,感觉就《北京青报报》和《扬子晚报》的人气最旺。前者大约得益于在京城的缘故,后者因为就在我身边,所以感受更近些。
十几年前,我刚才说的扬子“主妇时代”还没有创刊的时候,我不记得给扬子的哪个版面投的稿,一周之内就收到了稿费。与这个速度可以媲美的只有《常州晚报》,也是最快一周连稿费带样报到手。真正是写字人的福音。
一般报纸,两三个月为周期,大报基本如此,习惯了便也成自然。小报就不好说了,有的一年半载的,还有的直接就说发你文章还要给稿费吗?好象发了你的文是给你多大的面子似的,也有的是根本不予理睬的。
有文友说,你不给稿费你有种把发出去的报纸都收回来。
现在想来,纸媒的日子过到这样基本上也就是关门的节奏了。
十
虽然现在看报的积极性远不如以前,我今年还是订了两份报纸,主要是为了帮助邮局送报小哥完成订报任务。想想人家一年为送稿费单上门跑上几十趟,订就订两份吧。
报纸是订了,至于看不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前段时间比较忙,日报都是周看。即周末才有时间浏览一下,也就是走马观花。
发文的地盘少了,看文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有那么两年,晚上临睡前不把当天的报纸看完,就觉得当天的事还没完,还不该睡觉,到如今报纸基本已经变成了手机。报纸就像是皇帝老儿曾经最最宠幸的妃子,如今被打入冷宫了。
连我这样都不怎么看报纸了,还有什么人看报纸呢?
总有一天,报纸,会像曾经的大哥大、BP机、随身听那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上期链接:看红楼|谁才是黛玉真正的知音
往期回顾:他敢娶不稀奇,她敢嫁才令人敬服
以《人民的名义》细数那些不堪的婚姻
琼瑶喋喋不休,只是告诉大家她五十年来爱了个渣男?
长按北京白癜风专家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fz/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