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找差融媒微访谈对话江宁区秦淮区

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462410.html

都市

品质

生活

分享

这是一个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

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委市政府连续第四年召开全市深化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江北新区与全市各区也都于近期先后召开深化对标找差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3月9日起,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推出《“对标找差”融媒微访谈》,对话新区与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展现各板块在全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践中勇担责任、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抢跑姿态。

3月12日南京日报A7版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对标先进再出发奋力打造典范新城区

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接受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南报融媒体记者杜文双摄

作为全市区域面积最广、经济体量最大的行政区,江宁在“十三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在对标国内先进、持续攻坚克难中取得长足进步,交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

开局“十四五”,聚焦“两争一前列”,江宁如何更好地扛起“排头示范”使命?3月11日,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在接受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将聚焦“两区四地”目标定位,奋力把江宁打造成“争当南京表率、争做江苏示范、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新城区”。

视频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周爱明杜莹蒋琰缪越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对标先进学赶超,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融媒体记者:过去几年,江宁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对标新发展理念,江宁区如何进一步深化对标找差工作?

李世贵:“十三五”时期,江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交出了较好答卷。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GDP超过18.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总量位居全省区县前列。高质量发展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等次,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新城区第三位,摘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多个重量级“单项冠军”。

对标新发展理念,对照总书记提出的“两争一前列”重大使命,江宁发展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创新资源向创新动能转换、生态禀赋向生态效益转换、枢纽优势向发展优势转换”上,还需不断加大力度。

今年在对标安排上,我们将继续咬定“创新发展学南山、实体经济赶昆山、高质量发展超萧山”的标杆体系,对标“三山”学赶超,创新实干谋跨越,推动江宁发展不断从追跑迈向并跑、加快实现领跑。

在“创新发展学南山”方面,我们将用好市里四个“一号文件”,紧扣“两落地一融合”,全面开辟江宁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形象地说,厚植创新优势,就如同培育大树,我们必须用好“大树法则”的五要素,也就是说,要有时间耐心、要毫不动摇、要扎下深根、要向上生长、要有阳光雨露。

我们将拿出耐心,不断深化“放管服”、“宁满意”等改革;毫不动摇地推动资源向创新配置、力量向创新聚合、政策向创新倾斜,加快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孵化器加速器等“生根空间”建设。

我们将深化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建立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的科创企业生长机制,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家;扩大科技金融的阳光普惠面,力争三年内集聚家股权投资机构,让各路精英在江宁创新“一身轻松”、创业“一路畅通”。

锚定“两区四地”目标,奋力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融媒体记者:对标先进地区,“十四五”期间,江宁准备如何发力?

李世贵:“十四五”时期,江宁区以更高站位扛起使命,以更宽视野谋划新篇,以更优路径走在前列,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两争一前列”重大使命,按照南京打造“四高城市”部署,聚焦“两区四地”发展定位,实施“五双战略”,在“强富美高”建设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具体来说,我们将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紧扣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定位,在目标、战略和机制层面统筹发力。

在目标层面,以“两区四地”锚定坐标。加快建设“创新名城核心区、美丽古都典范区”,努力把江宁打造成“现代产业强基地、幸福乐居富庶地、生态文旅秀美地、文明风尚新高地”。

在战略层面,以“五双战略”打开路径。深入实施创新与投资“双轮驱动”、城镇与乡村“双轨融合”、生态与文旅“双翼并举”、对内与对外“双向开放”、共享与共治“双管齐下”这五大战略,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江宁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在机制层面,以“争先创强”激励担当。用好“三项机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争先创强”擂台赛。在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争先竞赛”,明确每个条线都必须有单项工作在全国领跑,以点带面推动各项事业挺进全国第一方阵;在各街道、各园区开展“创强比武”,推动各板块在省市综合实力排行榜实现进位,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比拼状态,加快把江宁建设成为“争当南京表率、争做江苏示范、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新城区”。

扭住重点项目,力夺“十四五”开局之胜

融媒体记者:翻看江宁的发展成绩单,“项目突破”无疑是一大加分项。“十四五”开局之年,江宁在推动重大项目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世贵:夺取“十四五”开局之胜,抓项目、抓投入是关键。围绕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市最新部署,我们将突出把优质项目投入作为主抓手,全力交好南京“四高城市”建设的“江宁答卷”。

我们将全力以赴抓投入、增势能,按照全市“产业质效提升年”部署,在抓好防疫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全面推进总投资超亿元的个年度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格力电器、中兴通讯、LG等一批龙头型新增长点。同时,实施投资达亿元的个城乡建设项目,促进公共服务、生态文旅等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布局,打造出江苏园博园、金陵小城等美丽古都新名片。

我们将全力以赴抓招商、增产能,优化“链长制”推进体系,统筹开展科技招商、云端招商、以商引商,力争年内净增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使用外资超10亿美元,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壮大绿色智能汽车等江宁地标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南京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我们将全力以赴抓服务、增效能,用好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条,落实好“先解决问题再说”等审批服务改革部署,打好惠企帮手、情暖民企、惠企早餐会等江宁营商服务“组合拳”,助推项目高速度建设、投资高质量达产、企业高效益运营、设施高水平投用,带动江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南报融媒体记者杜莹

秦淮区委书记,市南部新城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林涛:铸就老城新城高质量融合共生新样本

秦淮区委书记,市南部新城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林涛接受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秦淮硅巷建设引领老城创新,基层治理改革经验全省推广,文旅商融合“国字号”大满贯……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小的主城区,“十三五”期间,秦淮“小身板”迸发出“大能量”。

进入年,秦淮区对标找差再出发,全力推进全年重点工作。3月10日上午,在接受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时,秦淮区委书记,市南部新城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林涛表示,新的一年,秦淮区将立足“特而精、最南京”的目标定位不动摇,高品质保护更新老城、高质量开发建设新城、推动老城与新城融合共生,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视频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李有明田诗雨严玲朱旖旎马小淋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小身板”迸发“大能量”

融媒体记者:林书记您好。近年来,秦淮区不断深化对标找差,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林涛:我们围绕“强富美高”总要求,将上海黄浦、广州越秀、杭州上城等国内先进城区作为参照系,聚焦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民生事业等领域,形成了5个大项38个子项的指标体系。过去三年,秦淮坚持对标找差、创新实干,为秦淮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增创了优势、积累了胜势。

年,秦淮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亿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6万元,增长5%以上;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大学生就业总数位列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

这些年,秦淮把城市更新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子。“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59万平方米棚改任务、个老旧小区的整治,建成66.18万平方米保障房,惠及10.1万户居民群众。

近年来,秦淮区累计承接省市改革试点30多项,研究出台改革方案余个,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持续探路“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并在全省推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为全市样板;率先探索“双做双增”社区治理集成改革;打造省“大网铁”联系点、“警网融合”示范点,率先实现市区两级数据共享;白下高新区率先实施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落成全市首个省级车联网先导区,秦淮硅巷在年南京市城市硅巷绩效评价中名列榜首;年秦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年南京夫子庙步行街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代表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秦淮被评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夜享秦淮”“秦淮有戏”等品牌不断打响。

“五大方面”仍存短板

融媒体记者:秦淮区的对标找差有什么样的特点?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

林涛:进入新发展阶段,秦淮所处的环境、遵从的标准、承担的任务都有很大的变化,必须全面对标新发展理念,在更高标准、更高起点上深化对标找差各项工作。根据南京市委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标找差要突出‘对理念、找差距’”的新要求,从思想引领、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四个方面对标新发展理念,秦淮还存在一些差距。

在创新发展方面,秦淮硅巷虽然有了一定影响力,高企数量三年间实现近三倍增长,但是行业领军、总部龙头企业还不够多,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新研机构提质增效仍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方面,老城南片区还有不少非成套房,百姓生活品质与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在绿色发展方面,虽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够高,环境质量还不能保持常态长效稳定。在开放发展方面,作为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大区,业态层次不高,文旅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对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支撑度不足。在共享发展方面,社会治理信息化、数据化水平还不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公共服务质量仍需提升。

“五个聚焦”补短板强弱项

融媒体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秦淮区有哪些具体谋划?

林涛:面向“十四五”,在发展定位上,秦淮区提出“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名城示范区、打造高效能的社会治理先行区、打造最文化的美丽古都核心区、打造最南京的综合消费集聚区”。年,秦淮将做到“五个聚焦”。

第一,聚焦全域创新。把创新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大驱动力,持续深化创新名城示范区建设,实施秦淮硅巷质效提升行动,高标准打造南航秦淮创新湾区;进一步发挥高新区主战场作用,确保净增高企超家、总数突破家,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第二,聚焦产业转型。秦淮将力争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增长25%以上,持续打造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产业结构。狠抓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确保上半年7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区级重大项目开工80%,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10%。第三,聚焦文化引领。这是秦淮最鲜明的标识、最核心的竞争力。今年,秦淮重点打造南部新城文化超级总部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将持之以恒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开工建设双塘园、西五华里、周处读书台等文旅项目,全力推进门西数字生活街区的建设,推动“文化+”新业态新模式落地发展,进一步提炼、彰显秦淮文化印记。第四,聚焦民生改善。作为主城区、老城区,聚焦民生改善是应有担当、应尽之责。今年在全市率先实体化运作城市有机更新办公室,将在年内启动所有有机更新项目的研究,确保“十四五”完成全区所有非成套房片区功能化改造。同时全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高水平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不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在提升民生幸福满意度上书写新答卷。第五,聚焦深化改革。这是秦淮面对发展堵点痛点的破冰路径、关键一招。我们把“探索中心城区集成改革秦淮模式”,作为市对区重点支持改革任务进行上报。将继续通过对标找差的方法,学习全国中心城区好的改革经验做法,在科技体制创新、经济一体化统筹、老城新城融合发展等领域形成一批能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实招妙招,努力实现集成超越、形成改革样本,为南京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路。

南报融媒体记者李有明严玲田诗雨

六合区委书记李万平:擦亮“六张名片”展现六合作为六合区委书记李万平接受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南报融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过去的一年,六合区深化对标找差,项目招引、城乡建设、干部队伍精气神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年全市综合考核中跃升为第二方阵“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棒”已经开跑,六合区如何开好局、起好步?3月11日下午,六合区委书记李万平接受南报融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将跑出第一棒的“爆发力”“加速度”,加快打造南京北部的产业增长极、宜居新空间、生态后花园,推动六合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视频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朱晓露孙敬清蒋琰缪越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创新实干,综合考核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

融媒体记者:在年市对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六合区位列全市第二等次第一名,在12个板块中排名第六,在11个行政区中排名第五,较年度前进5个位次,六合区对标找差取得了显著成绩。您觉得六合区在加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短板?

李万平:过去一年,我们通过对标找差、创新实干,六合的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加快提速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项目招引、城乡建设、干部队伍精气神,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年,落地“超百亿”新产业项目6个,其中投资亿元的荣盛盟固利动力电池,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六合区由年的71名上升到47名、前进了24位;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被国务院激励奖励;市对区综合考核较上一年度前进了5个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我们也深知,虽然发展指数进步很快,但是水平指数相对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六合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基础偏弱,新产业的集聚度不够高,目前还缺少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二是公共服务还不足,对比主城,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还有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对照乡村振兴要求还有差距。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加快破解。

对标新发展理念,擦亮“六张名片”

融媒体记者:针对这些问题短板,六合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李万平:解决好这些问题短板,必须着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实体经济的文章。深入落实创新名城建设部署,坚持把工业崛起作为强区之本,把实体经济作为核心抓手,深化园区“去行政化”改革、放大“一区多园”效应,充分发挥园区平台、国资平台、产业平台、招商中心“三平台一中心”作用,着力打造1-2个千亿级的主导产业集群、2-3个五百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乡村振兴的文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今年底全面实现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特色民宿等农旅项目、积极培育“美丽经济”,真正让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之美成为六合鲜明的底色。三是民生幸福的文章。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深化与金陵中学、南外仙林分校等名校合作办学,医院、医院合作共建,医院江北院区年挂牌运营,医院医院行列,通过大力度的引进培育,真正让老百姓“不过江”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融媒体记者:六合是南京都市圈辐射苏北、皖东方向的重要连接点和传导区,文化底蕴深、生态禀赋好、发展空间大、产业体系全。面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如何更好地放大自身优势、彰显六合特色?

李万平:具体来说,就是要聚力擦亮“六张名片”,更好地补短板、锻长板:一是创新强效的产业名片,努力打造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北部新增长极、高能级创新的现代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要在12%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10%。二是江北门户的窗口名片,借力南京拥江发展,特别是江北新主城建设的蓬勃之势,发挥好辐射苏北和皖东的连接点、传导区、桥头堡作用。三是古棠新韵的宜居名片,彰显古棠城气质、提升新六合品质,积极探索大都市近郊区宜居的特色化发展新路子。四是襟江带滁的生态名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切实抓好长江大保护,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要稳定在80%以上。五是四乡集萃的文化名片,六合是中国民歌之乡、观赏石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食之乡,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影响力。六是基层善治的幸福名片,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越来越足的幸福感和越来越强的安全感。

开篇“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再提速强质效”

融媒体记者:一年之计在于春,五年规划看头年。年,开篇“十四五”,结合“对标找差”,六合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具体谋划,出了哪些新招实招?

李万平:今年我们把“再提速强质效”作为贯穿始终的发展主线,具体来说,要抓好“三个重点”,加快打造南京北部的产业增长极、宜居新空间、生态后花园。产业增长极方面。以“产业质效提升年”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创新赋能,把六合科技创新港建设成为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等核心指标较去年增长20%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做优营商环境,今年要再引进落地一批支撑六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宜居新空间方面。与主城区形成错位和策应,积极承接核心区功能疏解,加速推动马鞍机场军民合用。今年全区排定城乡建设项目个,龙袍新城实施城建项目24个,着力塑造“对外有颜值、对内有品质”的江畔生态智城。生态后花园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升、PM2.5浓度均值持续降低。同时,科学规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高标准推进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发挥金牛湖旅游度假区、平山森林公园等带动作用,充分展现生态大美、田园风貌,努力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南报融媒体记者朱晓露孙敬清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

视频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周爱明杜莹蒋琰李有明田诗雨严玲朱旖旎朱晓露孙敬清缪越马小淋

图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杜文双董家训

----------END----------

让阅读成为享受

如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jj/12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