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被夏守忠奉旨用弓弦勒死,皇帝对她为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榴花与虎兕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上文讲完贾元春的判词图画。弓和香橼隐喻元春的人生和结局。她夹在皇帝与贾府代表的老臣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看似牺牲品,却是咎由自取。

“弓上挂着一串香橼”,明示元春结局被弓缢死,与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的杨贵妃结局类似。

说完判词图画,再讲四句判词就能更详细的理解她可怜又可叹的一生。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五回)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椽。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的四句判词,怪在与图画没有直接关联。不像“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对图画直接解释。

这四句判词的意思,是从贾元春个人相关的两个方面,还原了图画中的“弓和香橼”所隐喻的元春因卷入皇帝与贾家的权力斗争而死的基调。

图画相当于给出梗概,判词则用两个评价和典故,还原贾元春这个人物落得悲惨结局的必然。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

一,二十年来辨是非

人长到二十多岁早都能够明辨是非。尤其像贾元春身居高位常伴君王侧,更应该有大局观、大胸怀。

她被晋升为贤德妃,当作皇帝与贾家的桥梁,逐步弥合双方分歧和隔阂,最不济也要约束贾府一错再错。

可元春纵容贾府响应太上皇旨意操办省亲,放任贾家对皇帝骄狂自大,僭越不轨而不管。明知贾家行事不妥,不作为更不与之断绝,反而心有不甘抱怨皇帝和宫里“不得见人”,可知她的心胸和无知。

别人二十多岁早明辨是非,元春二十多岁却不辨是非一错再错,终究害己害家。

二,榴花开处照宫闱

这句里藏着个有名的典故。

话说孙权因宠爱潘淑,为其修建榴环台,更封其为皇后,其子为太子。

不想孙权晚年病入膏肓,潘淑竟不辨是非参与皇权之争。结果在一天夜里被几名宫人缢死,宫人又被孙权诛杀。

这件事历史众说纷纭,但潘淑卷入皇权之争,对孙权不利是真。孙权有杀潘淑的理由。

潘淑被后世尊为五月榴花神,到底为她的“愚蠢”付出生命代价。

贾元春的行事和立场,无疑步了潘淑的后尘。

三,三春怎及初春景

表面看是说三春不如姐姐元春福缘深厚,拔得头筹,能够位居贵妃高位。三春当指迎春、探春和惜春。

其实这里的“三春”单指探春。她与元春是亲姐妹,也都嫁作帝王妃。只是元春嫡出,探春庶出,身份不可比拟,结局却天差地别。

元春为王朝贵妃,何等尊贵。探春被嫁海外,何等悲哀。

结局却是元春殒命,探春声震海外,福寿无双。

究其原因,就在于探春的胸怀和见识远胜姐姐元春。

“三春”探春,与“初春”元春,正好是比对。

而“三春怎及初春景”与“二十年来辨是非”一样都是反话。

如果贾元春要有贾探春的见识和胸怀,她不会落得殒命下场,贾家绝不至于落得抄家田地。

四,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句里又是一个典故。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记载“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孰之过”。

说的是鲁国有季氏对国君不轨,为壮大势力便要讨伐为鲁国饲养动物的颛臾。孔子认为季氏不该心存不轨同室操戈,教育辅佐季氏的弟子冉友、季路,对此有责任。

“虎兕相逢大梦归”,借此指出贾元春便相当于冉友和季路。

皇帝如鲁国君,是“虎”。贾家如季氏,是“兕”。

双方矛盾深重,互为敌对,贾元春不应该不作为,导致结局不可收拾,受连累被赐死,也是咎由自取。

简明扼要白话解释这段判词:贾元春不明辨是非,愚蠢行事,缺少贾探春的胸怀与见识,才会像潘淑一样卷入不该她介入的皇权之争,使得贾家与皇帝反目。

君臣最终在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冲突中“虎兕相逢”。贾家追随北静王等四王八公谋逆不成,获罪被抄家。贾元春遭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奉旨用弓弦勒死,步了潘淑、杨贵妃被缢死的后尘,怨得谁来?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ls/16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