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自经济学家圈(ID:dalianpapapa)、
新华每日电讯、成都商报、网络等
为什么学校附近的打印店大多是湖南人开的?(这个问题小伊在读书那会儿就和同学讨论过数次)医院是福建莆田人开的?为什么湖南攸县人几乎占领了深圳整个出租车行业?……
以前小伊以为湖南新化人只“攻占”了我们大湖南学校的打印店,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早已占领了全世界。而最近有篇北大博士论文在网上走红,研究“为什么学校打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
十年前的论文突然走红这几天,朋友圈被这篇论文刷屏。
“多么冷僻的考据!”很多人给予它这样的评论。在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反应大致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这是闲得无聊的研究,一个博士生,难道就只能做这样的文章,还堂而皇之冠之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无厘头。
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接地气的学术文章,搞社会科学,就应该像这样,以问题为导向,从具体地方具体事件切入,认真分析问题,从社会历史渊源中寻找时代的步伐,这才是人文社会科学应有的面目。
作者冯军旗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感觉很意外,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他十年前读博士研究生时的作品,这篇文章以严谨的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扎实的访谈,还原了湖南娄底治下的贫困县新化,50年来仰赖血缘、地缘和社会结构,发展出遍布全国的复印产业网络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沿革。这篇文章的学术名称是《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是不是很高大上?只不过名字被人一换,感觉就Low了很多。
△冯军旗,男,出生于年,河南汝南县人,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讨论的热点:这个研究值得做吗?这篇文章之所以走红,就在于读来不太像一篇“通常”的学术论文。文章以平实的笔调,以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走访了在新化县复印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还原了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文中没有一句“像样”的学术语言,都是老百姓看得懂的话,读来更像一篇新闻调查,任何有小学识字能力的读者,都能毫不费力一口气看完。
然而,所谓的学术派却认为,这样的文章缺乏理论,不成体系,言下之意就是认为,学术就应该用学术的方式来表达,是由理论、概念、逻辑、术语所组成的严密的壁垒,怎么能混进来这样一篇平淡如水的文章?
还有一个批评就是,研究学校打印店老板从哪里来,这样的选题太小太冷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学校打印店老板大多是湖南人?”意外走红,新化打印与沙县小吃、医院、兰州拉面一样,均为地域性产业的经典案例,难道不值得研究?
可实际上,只要认真阅读全文,你就会发现,学校打印店的老板为什么大多都是湖南人,背后的真相不仅反映了50年来新化人的集体选择,也成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目前,在全国各地从事复印打印业务的湖南新化人,已经超过20万,占据这个市场的80%。《金陵晚报》在南京大学城的采访,也证实了这一数据的准确性。
其实,这不是冯军旗第一次走红。7年前,他以中原一小县城为背景撰写的《中县干部》一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此文历时两年,走访了当地个干部,以25万字的篇幅,还原了“中县”的基层官场生态。文中详尽地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基层官场面貌,引起舆论极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1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