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记忆》Vol.10-
逐渐消失的报刊亭,逐渐消失的记忆
你有多久没翻阅杂志?
多久没拿着一份早餐和报纸等公交?
日月轮换
不少我们曾习以为常的事物
正渐渐消失于城市之中
比如
小编整整花了两天时间走访
探访了十来家报刊亭,和四家卖报人畅谈
看到了一些真实画面,听到了一些真实声音
想要说给你们听
“要是只卖报生活难维持”地点:荟萃中学对面经营:20年“医院怎么走啊?”
“一直往前走,五分钟就到了。”
“每天来的十个人里有八九个都是问路的”
报刊亭内探出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之一
刘师傅在这卖报纸的时候荟萃中学还叫一中
“在单位下岗就开始送报纸,在这快20年”
而这几年报刊亭的落寞,多少让他有些进退两难
在很多人习惯了网络阅读的新时代
这些仍在开报刊亭的人大多数已40、50岁
守着报刊亭长达十年,有的甚至二十年以上
刘师傅算是这支队伍里的元老了
“不是不想卖报,而是现在没有什么人买”
因为没人买
“卖报卖刊”从主业变成“副业”
报刊亭不得已变身街头便利店
香烟、零食、饮料这里应有尽有
原来一份报纸还能赚个几毛钱
现在不靠这些小玩意支撑着
真的很难维持下去了
可能是因为邮局不让他们卖其他杂货
刚开始,刘师傅对我们的好奇显得很谨慎
聊开后,才发现他正在准备吃的
不大的电饭煲里下些面条,这就算是午饭了
刘师傅自谑
我是站在时代边缘的人,看不到未来
“早上5点开始,一待就是14个小时”地点:绿地公交站台旁经营:5年而未来对于这位师傅来说
可能只是这方寸大的格子间
拥挤到除了商品只容得下一人一椅
转身都显得有些困难
当看到师傅的时候,小编不禁蹲了下来
说明来意后
师傅面对镜头还是多少有点躲闪
也不愿意透露姓名
还没聊一会,已经抽了几根烟
报刊亭是姐姐开的,平时他就在这看着
残疾人太不好找工作
能有这一份生计已经很满足了
从早上5点到晚上7、8点
他的报亭每天营业时间长达14小时
“一个报刊亭需要这么早开门吗?”
“5点还早?很多上班的都在这等首班车了”
在我们看来
每天坐在亭子里是件很轻松的事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轻松
小编在这还没蹲下一会子,腿就酸了
这个报刊亭,大概有4-5年的历史
14个小时,每日反复,又有几个人能吃消
虽然现在报纸卖不动了
但是师傅看起来还是挺乐观的
“以前那么难都过来了,现在这些不算什么”
这样的一个亭子
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利润微薄,等退休就打算不干了”地点:土地局宿舍斜对面经营:17年报刊亭行业的落寞,归根到底是不赚钱
曾经兴盛的时候月赚4、5千
带着老家的亲戚都来一起做
做成了家族事业,如今,有时月赚2千不到
听李师傅聊到,在年前
尤其在05、06、07这三年是报刊亭黄金期
光是大江晚报一天就可以卖到多份
加上金陵晚报,扬子晚报,份没问题
而如今在这卖上一天,差不多就60份
现在行情不好,不是没考虑过转业
年纪都那么大了
不知道自己能去干什么
还不如咬着牙,再干几年就退休了
曾经报刊亭见证了城市的繁荣
也解决了一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如今各种新闻APP能随时获取信息
什么都比报纸来得快
曾经风风火火的报刊亭
正在逐渐被时代“淘汰”
“最高峰时,芜湖报刊亭将近几十个”
可现在,能在地图上找到的报刊亭不过10家
这些过去成为发现世界的窗口即将消逝
因为人们已不再需要…
“再过几年,可能所有的报刊亭可能将不复存在”
这是我们临走时李师傅的原话
淡然,一点也感觉不到愤慨
曾经的“窗口文化”报刊亭
好像消逝注定要到来
“手机取代了报纸,却取代不了回忆”地点:镜湖小学旁经营:15年面对时代的变化,夏师傅也有同样的感慨
在经营的十多年里,用他的话来说
“平常打发时间的方式
早已从读《知音》变为现在的手机聊天”
可能在镜湖小学旁的缘故
夏师傅是看着这群孩子的成长
“小时候要垫着脚才能够到这台子”
“现在送孩子来上学,还会来这买份报纸”
报刊亭曾经是无数芜湖人的共同记忆
尤其对于广大初、高中学生而言
那就是留存下来最好的记忆
那时候,姚明为了季后赛还在和爵士死磕
而男生买基本是《篮球先锋报》《体坛快报》
每期报纸里还有各种身材火辣的美女
很多男孩子为了海报买了第一份报纸
而女生则喜欢《男生女生》(金版银版)
据说金版是恐怖故事,银版是言情小说
《读者》、《意林》之类的也很很受欢迎
因为即使被老师抓包
也能以提高作文成绩搪塞过去
支付宝、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