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供图
交汇点讯“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十二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在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清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校园里,传来铿锵有力的《和平宣言》齐诵声,近万名中小学师生在操场参加“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
上午9时10分,升国旗仪式后,国旗缓缓降落,最终停留在旗杆三分之一处,全体师生身着素衣,胸戴白花,伫立默哀,寄托哀思。
伴随师生代表发言《不能忘却的记忆》,诵读活动正式开始。全场近万师生齐声读出多字《和平宣言》,发出了南京对和平的呼唤,字字铿锵有力,敲进现场所有人的心灵深处。“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十二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今年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哭墙描新’工作。自年起,每年的国家公祭日之前,纪念馆都会组织志愿者进行这一活动,我们用毛笔蘸取特制的颜料,一笔一画地重新书写每一个经历了风吹雨打、模糊不清的名字,追思逝者,祈愿和平。”聂鹏是南京审计大学级的学生,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大学生志愿者,他在现场为中小学生讲述了那段历史,“‘哭墙’又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位于纪念馆南面,全场43米,高3.5米,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今年‘哭墙’描新工作的启动仪式上,很多人走到哭墙前驻足观看,静静地向遇难同胞默哀。在我们进行描新工作时,也常有人主动加入我们,希望通过亲身参与志愿工作,让遇难同胞的名字能够长久地镌刻在石碑上,让那一段历史能够永久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那面墙上已有个名字,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曾对应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曾对应着一段悲怆的过往。但,还有更多不知名的亡灵长眠于地下,我们希望通过追思和缅怀,让逝者安息,让和平永存。”
学校供图
历史的见证者夏淑琴老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一段历史并不是不能原谅,只是不应该被忘却。“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让我们从历史的苦难中吸取沉痛教训,获取向上力量。祖国强大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的心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学成投身到建设家乡、服务祖国中去。”初二(18)班王艺冉说出了同龄人的心声。
金中河西国际部高一(7)班周若扬也表示:“擦清历史的镜子才能走好未来的路。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我们更好地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用良知和担当擎起历史应有的重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学校供图
学校供图
“82年前的那个冬天,城池失守,生灵涂炭,30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倒在了血海之中。尽管历史的书卷在不断地翻动,但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不该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生逢盛世,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新中国,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同时,更应当担负起爱国、强国的责任,以己之奋斗,实现中华圆梦、民族复兴。”聂鹏举起握紧的拳头,宣誓道。
交汇点记者葛灵丹刘莉
通讯员糜梦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