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ldquo中学生与社会rd

点评

我们不是上帝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邹忆琦

近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在中国诞生。这一“重大创举”非但没有同往常一样引发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反而招致了一场如洪水般席卷而来的集体恐慌。

我不由得想起了大约一年前震惊世界的“人类头部移植手术”,这同样引起了人们的争议。若作一简单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身上的共同点——反伦理性。而科技与伦理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已成为近年来困扰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为了透彻理解这一难题的本质,我们首先要对贺建奎团队进行此项实验的动机作一简单分析。撇开简单的需求理论不谈,我们大抵还从中窥见了人类意欲借助科技来实现自我完善与编辑的决心。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观规律。显然,人类不甘心被这一“天理”的束缚,于是以自我为实验样本,挣扎着去探索一种自我解放的可能性。

此外,谁说这不是民族性格与自尊心在另一个层面上的体现呢?邻国日本十八年斩获十八个诺贝尔奖,我们因此而萌生出强烈的不甘与愈挫愈勇的好胜心。“不甘落后”是伴随我们多年的民族性格。你一定不会忘记当中国跻身某一领域的世界排行榜时,人们脸上那难以掩饰的欣喜。我们为此而自豪,因为在满眼的洋面孔中,曾经出现过我们中国人的身影。因此,为了能在世界上留下我们的名字,一些人打着推动科技发展的幌子,踏进人烟稀少的领域。

可是,我们的科技事业绝不能以此种方式“独辟蹊径”。因为伦理是时代大潮下,我们必须守住的最后一块土地,如果其惨遭沦陷,我们也会沦为可怜的陪葬品。

到头来,我们成为了我们,我们又毁灭了我们。

其实在几十年前,霍金就曾预想过此时此刻,甚至是不远的将来科技发展的图景:“超级人类”诞生,人们的身体机能高度发达,却不再拥有丰富的情感,甚至人性也逐渐泯灭。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们如其所愿地获得一具“金刚不坏之躯”,却越来越难捕捉到我们“生而为人”的证据。

倘若今天我们为贺建奎的免疫婴儿鼓掌喝彩,那么明天就会有无数个“贺建奎”,扬言通过“在人体内植入苍蝇的基因”,来使人体获得免疫病菌的能力;或是频繁地运用克隆技术,来治愈死亡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潘多拉的魔盒被一些人的双手打开,可他们义正词严:“我们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如此看来,电影《蚁人》中所呈现的世界便是我们的归宿。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首先要做的是扭转人们的意识。我们生而为人,除了追求美与善,更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缺陷。钻石明亮而坚硬,却无法生长;藤蔓纤细而脆弱,却在虬曲盘绕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我们渺小,我们脆弱,我们在不完美中开出生死爱欲的花朵。

我们是自然法则的子民,而非制定它的上帝,多少次,我们在自以为是的故作聪明中造出了最滑稽的闹剧。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思辨性极强的有深度和高度的美文。文题就可窥见立意的巧妙和智慧的命题,启人深思,令人警醒。全文围绕“科学”与“伦理”日益尖锐的矛盾展开层递性思辨,行文中不时揭出人性的弱点和面临的危机,步步推进,直至道出“生而为人,除了追求美与善,更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缺陷”,读者不得不叹服才情与精思,大呼过瘾。这篇妙文不是“挤”出来的,是“流”出来的,是“喷”出来的,有对时事的敏感,有对艺术的热衷,有对科学的兴趣,信手拈来,反映了作者丰厚的积累和自立的思考,理性十足又文采斐然。文章语言老练,不乏精彩之处,有的直白深刻,有的圆润含蓄。

冯为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南京二十九中语文教师。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或立项课题的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教学法等方面都有建树,其“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都受到学界普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bbzz/12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