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临汾旅:一支战斗部队与两座城市双拥情怀
项志明:送女儿高考想起自己两次高考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
一支战斗部队与两座城市的双拥情怀
□通讯员 王居首 张畅 练红宁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毛蕾
南京紫金山下,驻扎着一支战功赫赫、名扬海内外的陆军部队“光荣的临汾旅”。它是人民军队序列最早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师旅级单位,这个荣誉称号是和70年前发生在临汾城外的血与火的战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是“临汾旅”授称70周年。6月9日上午,金陵晚报双拥周刊记者在“临汾旅”授称70周年攻坚传统互动交流活动现场,随着临汾战役亲历者、原师政委、60军副政委郜明义的讲述,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神奇穿越之旅。
老照片定格
70年前授称的历史时刻
互动交流现场,老兵郜明义向“临汾旅”的现役战士们讲述着70年前的临汾战役和“临汾旅”命名的经过,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打出了当年徐向前将军亲手把绣有“光荣的临汾旅”字样的战旗授予该旅首任旅长和政委的黑白老照片。
“临汾旅”光荣称号的由来与年那场历时2个多月的临汾攻坚战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临汾城是同蒲铁路枢纽,是汾河下游物资集散中心和晋南战略要地。临汾守敌总指挥梁培璜在临汾周围筑起由外围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外壕和城墙主阵地以及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组成的4道防线,梁培璜的如意算盘就是凭借工事固守,负隅顽抗。
面对守城的2万多名敌军,以及自诩固若金汤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临汾旅”等驻宁部队的前身——晋冀鲁豫军区8纵第23旅在首任旅长黄定基的带领下,展开了浴血奋战,战斗一度异常激烈。面对守敌顽固抵抗,当时的临汾旅官兵想到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个土行孙,能钻地行走,来无影去无踪,觉得打临汾也可采用“土行孙战法”,采取挖坑道炸药爆破,直接把敌人炸上天,让临汾守军好好尝尝“土飞机”的滋味。
最终,3条坑道终于挖掘成功,23旅两条各长米的破城大坑道完成炸药装填。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临汾城墙被炸开两个30多米宽的大缺口。由23旅68团和69团组成的两支登城突击队迅速登上城墙,向城墙两侧和纵深突击。经过激烈巷战全歼临汾守敌,解放临汾。
由于8纵第23旅“担任攻关攻城主攻,战功最著”,为解放临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年6月4日,在山西洪洞召开的庆功大会上,经中央军委批准,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亲手将“光荣的临汾旅”锦旗授予第23旅(该旅前身),成为全军最早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师旅级单位。
第52代“枪王”
在“中国陆军窗口”诞生
在“临汾旅”工作近40年的郜明义动情地说,“临汾旅”是一支底蕴深厚、战功卓著的荣誉部队,它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勇战上党、运城,力克临汾、太原,战秦岭、下川西,历经百团大战、临汾战役、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夏季反击战等大小战役战斗多次,歼敌8万余人,形成了“猛、狠、拼、犟”的攻坚精神和“铁心跟党、勇于攻坚、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年以后,长期驻防南京至今。
同时“临汾旅”还是一支对外开放、作风优良的“窗口”部队,展示着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据介绍,自年“临汾旅”奉中央军委命令对外开放,担负迎外展示任务。48年来,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的外宾共批余人次,为外宾进行军事技战术表演多场次,荣获勋章、纪念章多枚,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而在临汾旅各种迎外展示中,二营四连的“枪王”射击项目很值得一提。“临汾旅”迎外展厅里,有一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外国军官手拿一块靶牌,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这是一块20秒速射(在20秒时间里射出20发子弹)的靶牌,上面的20个弹孔几乎全部命中靶心,打出了环的成绩!
据介绍,这二营四连组建于年,自年担任迎外任务以来,完成余场迎外展示任务,荣获外宾赠送的奖章余枚,在旅以上组织的比武考核中获得奖牌46块,培养出以童裳显、荣海龙、杨振伟、叶荣尧、文如、陈思贇、吴晓杰、王国新等为代表的52代“枪王”。现在连队80%以上官兵具备战车上运动击中目标、舰艇中波动迅速歼敌、机降时凌空精准打击等能力。
一夜雪无
“光荣的临汾旅”又被南京刷屏
和平年代,“临汾旅”与南京、临汾人民均结下了深厚情谊。
今年5月17日,是临汾市解放70周年的日子,“临汾旅”官兵给临汾寄去了题为《临汾,你好!这是来自我们临汾旅子弟的问候!》的“家书”。
而在驻地南京,每一次南京城的重大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都离不开“临汾旅”等驻宁部队的参与和支持。南京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荣誉都有临汾旅等驻宁部队的贡献。
在做好“迎外窗口”的同时,着力打造生动的国防教育大课堂。与驻地大学开展“百个英模部队牵手百所名校”共建共育活动;与驻地关工委、街道团委共同举办“小小将军”夏令营活动;并结合军营开放日,广泛开展“讲红色小故事、当红色小传人”活动,让青少年在聆听英模故事中,传承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
今年1月,南京遭遇三次暴雪袭城,完成战备训练的“临汾旅”等驻宁部队官兵凌晨紧急出动,奔赴长江二桥、长江四桥等交通要道和重要通道,军民携手铲雪除冰,多次创造“一夜雪无”的奇迹,确保了大动脉畅通和城市生活,书写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篇章,赢得广泛点赞。
年7月,暴雨突袭南京,临汾旅政委廖文生站在水中和战士一起传递沙袋固堤的照片同样刷屏,廖政委也因此成为大家传颂的“沙袋哥”……
年,南京举办青奥会,临汾旅数百名官兵参加驻地“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卫生整治行动,和当地群众携手清扫城区道路,植树余棵,构建了环境优美的生态长城。他们又组建十余支青奥安保分队,全天候在驻地周边巡逻,确保万无一失,获得驻地居民交口称赞,无愧于“青奥卫士”的称号。
年初南方突发雪灾,临汾旅官兵积极参与到抗击暴雪的战役中,“临汾旅官兵与南京人民心连心”的横幅在冰天雪地里格外耀眼。制作这横幅当时也就花了几十元,却随着临汾旅救灾的事迹广为流传,这条横幅也出了名,屡屡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最终被军博收藏。
“临汾旅”建立了10多支便民服务队,常年扎根于社区群众中,宣传党的理论,开展义诊、维修家电等,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临汾旅官兵发扬战争时期“猛狠拼犟”的攻坚精神,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续写了一段段爱民佳话,更在新时代扶贫帮困中走在前列。(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6月11日)
送女儿高考想起自己两次高考
又是一年高考季。6月7日,高考第一天。清早,送女儿去学校时,望着她背着书包走进校门的背影,自己的两次高考经历不禁又浮现于脑海。
第一次高考是1年夏天,在那个黑色的7月,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校长办公室,我看到分数单上“”三个刺眼的阿拉伯数字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当年大学录取的分数线是分,5分之差,自己12年来的大学梦化为了泡影。
9月初,在家“隐居”了近一月的我,又踏进了高考补习班的大门。然而,好景不长,省里来了文件,下令取缔所有的补习班。随后不久,征兵工作开始了。我匆匆报了名,踏上了从军之路。
部队驻地在徐州,到了部队,我跟着班长一头扎进了训练场。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的军装由绿变黄了,我也由一名新兵成长为老兵,有了报考军校的资格。我让同学从南京邮来一套军校招生统考的课本,开始复习。每晚熄灯后,为了不影响战友休息,我总是悄悄溜到一个小工具房内,独自在灯下看书复习。工具房中没有窗户,夏夜,潮湿闷热,蚊虫成群,我只好裹上长袖,再将双脚浸于水中,躲避蚊虫侵扰;冬夜,滴水成冰,冷得出奇,我常常裹着大衣手脚仍冻得僵硬。
4年3月底,军校招生预考开始了。经过激烈的角逐,我以全旅总分第五的成绩跨进了旅士兵考生文化补习班。补习班的条件相对连队要好了许多,不但上课有教室,还有专门从地方中学请来的老师辅导。3个月的补习,大家都拼了,夜里常常刚合上书本,窗外已是晨曦微露了。
7月2日,全军军事院校招生统考第一天。踏入考场的那一刻,我心中不禁有些微颤:这会不会又是一个黑色7月?但这想法一晃而过,很快,我便恢复了平静,埋头答起题来。
8月初,考分揭晓了,分的总分,我得了分,名列全旅第二、集团军第五。月底,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南京炮兵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捧着那张来之不易的大红录取通知书,回想起在这漫漫求学路上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我的心中百感交集……□项志明(作者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6月11日)
南京双拥精彩回顾,欢迎在此点击阅读:
自主军转干部郭广平:做恩来精神传承人公里隔不断双军人的爱情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战斗英雄韦昌进的人生启迪
我的芳华笔为枪(金陵晚报双拥周刊)东部战区与七省市携手推动拥军支前工作纪实
南京挖掘红色和国防资源激励官兵担当强军重任
南京打造铸牢军魂赓续血脉矢志强军的时代课堂
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纪实/好人家乡报道《中国双拥》杂志回眸辉煌五年点赞南京双拥
中央和各地媒体聚焦首届“南京军中好人”
首届“南京军中好人”发布分享会及相关报道8月1日起,军人到南京可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
中国社会报:兵城南京,满满双拥正能量
一组老照片,见证南京政治学院40春秋
《南京双拥》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bbzz/9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