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ldquo城隍文化rdqu

南京城隍庙旧时照片(摘自网络)

  “城隍庙”,在老一辈南京人心目中曾留有深刻的记忆,都知道它是祭祀城隍的地方,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城隍文化”认为凡是与人们生活安危密切相关的事物,皆有神在。

  六朝时期建康就流行鬼神崇拜

  自古以来,江南就流行对鬼神崇拜的风尚。六朝时期,在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扬州地区(非指今扬州),民间对鬼神的祭祀就很盛行。《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载:扬州“俗信鬼神,好淫祀”。唐朝杜佑的《通典》卷一八二《古扬州·风俗》亦言:“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在建康民间,认为神、鬼、精灵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事无神,无微不至。一片土地、一个屋场、一垒灶台、一台木床,均有神灵保护;怀胎生产、求医问药,亦有专神司职。家庭生活中的安危、冷暖、饥饱、生老病死,均由众家神掌握。

  城隍是南京最为人知的神之一

  在南京人的“城隍文化”中,城隍就是中国古代最为人知的神之一,他的职责就是守护城池、保境安民,是一个城市的守护神。据考证,城隍神是从《礼记》天子郊祭八腊神中的“水庸神”演变而来的。对于“城隍”二字,清代学者赵翼著《陔余丛考》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水则隍也,庸者城也。”这里的“隍”,是指城四周没有水的护城壕。汉代郑玄也曾指出,“水庸神”在八腊神中排位第七,“腊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由此可见,水庸神在八腊神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尽管水庸神地位不高,但在民间却享有很高的信誉。人们基于城隍神与百姓的生老病死都息息相关,一城之中,大凡牵涉到天地吉凶、阴阳二世的事情,总是第一个想到城隍。无论是婚丧嫁娶、看病求医都会找城隍求助。遇到祸事冤屈,要去投诉告状时,也会向城隍磕头礼拜。甚至天干无雨、久旱成灾,百姓也会撇开龙王,向城隍祈天求雨。由此可见人们对城隍神的迷信崇拜到了何种程度!

  品行高洁者常被百姓奉为城隍

  城隍既然是由水庸神演变而来的,当然也是一个自然神。但随着城隍神权的不断扩大,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崇高,城隍也渐渐人神化了。由此,不少品行高洁的能人君子或忠臣良将去世后,常常被老百姓尊奉为城隍。就拿南宋抗金英雄文天祥来说,被金陵人奉为城隍进行崇拜祭祀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在潘宗鼎所著的《金陵岁时记·都城隍庙》 一书中就载明:“金陵之有都城隍庙,沿明制也……相传神为宋文天祥。”民国学者卢前的《冶城话旧》一书的卷一中也说:“南京都城隍,相传为文文山(即文天祥)。”特别有意思的是,文天祥竟然“身兼数职”,还担任过北京的城隍。除文天祥外,还有很多人获此殊荣。如卢前在《冶城旧话》中提到的一位江宁捕快名叫王二麻子的,也当过南京城隍。原因是王二麻子“生时颇有善行,虽在公门,而不虐民。扶弱锄强,皂隶中侠士也”。《冶城旧话》中还特别指出,“王二麻子极有灵验”,百姓的祈祷总能一一实现。在南京溧水县,也有一个被尊为城隍的,他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叔叔,名叫白季康,此人曾担任过溧水县令,在溧水任职时,很能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去世后,当地百姓把他奉为城隍。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推崇城隍神

  据相关资料表明,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神就十分推崇,据说因为他出生在土地庙中,因此,对土地庙及土地庙的上级“城隍”神格外崇敬。他曾经封京都、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的城隍为王,正一品。府城隍皆封为公,正二品;州城隍封为侯,正三品;县城隍封为伯,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格竟与当地官署衙门相似,因而各地政府就出现了“阴”“阳”两个衙门,民间也就有了城隍“白天断阳,晚上断阴”的说法。

  南京历史上曾有过多座城隍庙

  在南京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座城隍庙,清嘉庆年间的《重刊江宁府志》中说:“都城隍庙在府治钦天山之阳,明洪武年间建;府城隍庙在府治前; 古城隍庙在府治汉西门大街”。这就告诉我们:明代初年,在鸡鸣寺一带建有一座城隍庙,为十庙之一。由于当时南京是都城,这座城隍庙即被称之为“都城隍庙”,可惜完全毁于太平军战火。在今天的汉中门、水西门附近,也有一座“古城隍庙”,据《上元县志》推测,建于“唐天佑二年”。迟至清代中期,这座城隍庙依然存在,但现在也已经荡然无存。

  而南京最晚也是最为知名的城隍庙,就要数位于府西街43号的府城隍庙了。据《重刊江宁府志》和光绪六年的《续纂江宁府志》对它的描述是相似的:“在府署路北。”这“府署”就是指江宁府衙,原址在今天的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南京明清建筑》一书中说道:太平天国割据政权覆灭后,清同治三年()临时把城南金沙井的一处民屋作为江宁府的城隍庙。同治十二年()在府西街重建府城隍庙,次年十二月竣工。因隔街建在江宁府衙署的南面,故坐南朝北,在庙宇中极为罕见。当年建筑面积颇大,据《同治上江志》载:有正庙、行宫、殿宇、官厅等69间,戏台1座,走廊穿堂46间,店房并附厢房6间。清宣统元年曾设出品劝业会于此。新中国成立之初规模尚在,第一进中为大门,门上直书“城隍庙”三个金字,两边塑四大金刚;第二进大殿,供城隍塑像;东西配殿有十大阎罗及十八层地狱诸相; 又有高与檐齐的黑白无常站立两边;皆设木栅栏防护,游人、香客只能在栅外观看。大殿西墙之外是大砂朱巷戏台,该台坐北朝南,左右各有化妆室,前面的露天广场两侧均有走马楼,后有花厅,可容纳人同时观戏,为当时南京最为华丽的古戏台之一(年被毁)。有老人回忆,昔时香火兴盛,逢年过节,戏台上演《木莲救母》等剧。因城隍庙供的阎王统管地狱、赏罚善恶,这里又成为平民百姓焚香叩拜、祈福免灾之所,社会影响广泛。

  最后的城隍庙现已消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该城隍庙由佛教协会封闭代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神像被毁,殿堂先后做过仓库厂房,堆放物资。年6月东侧偏房被烧毁,年东围墙内发现资善堂石碑一方。到拆除前长期是南京缝纫机厂的烘漆车间和材料仓库。如今那里已成了住宅小区。前不久,有记者对清代府城隍庙旧址进行了寻访,撰文道:“这座当年位于府西街43号的城隍庙,民国时香火还是相当鼎盛。民国《首都志》载:当地有个‘城隍庙后’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奋斗村’,到现在,就连‘奋斗村’这个地名也不复存在了。”“横亘在中华路和中山南路之间的府西街不长,只有三百多米,街两旁布满居民楼和写字楼,找不到一点老房子的痕迹。一位居民说,城隍庙早就拆光了,旧址已经成了第一中学的操场。”“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府城隍庙还保留有三千平方米的规模。即便是在拆除前,府城隍庙还保留主体建筑三进以及偏房若干,颇为壮观。”

  南京地方文化专家王涌坚先生,为此发出这样的感叹:“当年南京的城隍庙数量多、规模大,如今却几乎消失殆尽。”

(来源:金陵晚报版权归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宣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fz/11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