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名南京青年西南剿匪72周年回忆录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载金陵晚报一一
老南京战士与苗家女的情结
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紧接着曾有两千多名南京青年报名参加解放军,南下赴大西南参加剿匪作战。在艰苦的战斗岁月中,许多南京人为解放全中国献出了保贵生命,后来,其中一些老南京退伍军人留在了当地,终身为西南的建设服务。我的同胞大哥(同父异母)万祥鹿,现居住在贵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洲都匀市度晚年,他就是在南京刚解放时参军赴西南剿匪的战士,并在那里的云雾山剿匪中立下战功。如今他已离休,并在贵州高原安家落户。作为老南京人,在南京解放70周年之际,他们想念家乡南京,忘不了当年从南京出发的情景,回忆起当年剿匪战斗,历历在目。西南剿匪胜利后,大哥万祥鹿做为老南京,为何没有回南京?这里有一段在剿匪战斗中,他与苗家女结下的“生死情结”。且让我从南京解放时两千多青年远赴西南剿匪韶起——
两千南京青年赴西南剿匪
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从此蒋家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的历史。然而盘踞在祖国大西南的国民党残余反动势力,利用西南险要山区交通不便地形,与当地土匪联系勾结,妄图长期打游击,以待时机配合台湾反攻大陆。为此,中共中央华东局和第二野战军刘邓首长遵照中央军委部署,南京刚刚解放,及时在南京征兵,扩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赴西南进军剿匪。
南京组建的赴西南人民解放军除了补充野战部队人员参加剿匪战斗外,还要协同兄弟部队赴西南剿匪宣传,动员群众支援解放军,帮助新解放区肃清残余反动势力,做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的民主制度的工作。当时征兵工作在南京,上海,苏南,安徽等地开展,许多南京中学生踊跃参加。南京地区的南京市学联市总工会,曾连续发出号召,动员南京的学生、居民赴大西南剿匪。
参加解放军剿匪的总数约七千余人,当时南京地区南京籍人总有两千多青年人报名参军。另外,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二野”还在南京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西南服务团,拟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简章》。规定:凡立志为人民解放事业服务,决心到西南去参战剿匪,参加人民的监管工作与建设工作的学生及各种专门技术人员,年龄十八以上四十以下,无传染病及不良嗜好者均可参加,在南京直接招收,很快组成了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第一支队。
年7月在上海组建的一团,苏南皖南参军的学生知识分子汇集南京举行典礼,刘伯承在大会上讲话。参加“二野”组建西南服务团的南京学生大多为青年人,他们放弃安逸的大城市生活,一路上完全靠徒步,跋涉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参加了湖南贵州四川的解放斗争,并配合兄弟部队参加剿的战斗。
为了解放大西南,参加解放军赴西南剿匪的战友们贡献了青春年华,许多年轻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牺牲者大多数不满二十岁。还有幸存的战友留在当地贫困山区,一辈子参加当地贫困山区域的建设工作,在那里安家落户。赴西南的南京解放军战友足迹踏遍祖国西南各地。他们以满腔热血报效伟大祖国,老南京人不能忘记他们。
苗族妻子曾是救命恩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南京籍人万祥鹿曾在南京安徽公学读书(现六中),他多次参加太平南路(那时市中心)的学潮斗争,从小接受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宣传,渴望新中国建立。南京解放后,他在夫子庙建康路银行处,见众人在围观什么,挤进去看,原来是解放军“二野”文工团宣传队在宣传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征兵活动,万祥鹿立马与多名同学一同报名参军。
当时万祥鹿刚十六岁,是隐瞒年龄报名的。有的同学一老一实地说出了自己十六岁,结果没有被录取。后来在欢送穿上草绿军装的同学时,送行的同学有的哭了。但为了大家能顺利参军,并没有戳穿已报名并批准参军的同学,“告密”他们隐瞒年龄的情况。
万祥鹿先分配在团部宣传队,与女兵们一道在行军中为部队打气,有时还得为部队表演节目。进入贵州后,万祥鹿被调至运输马队。在一次运送军粮的任务中,运输队遭到近百名土匪袭击。运输队只有二十二人,为保护粮食不被劫,大家勇敢地投入了战斗,幸亏自己部队及时赶到,土匪最终被打退。但运输队其中七人牺牲二人受伤。后来万祥鹿调往作战部队,在一次搜山行动中,部队遭遇到了土匪的暗枪,他腰部腿部中弹,倒在灌木丛中昏迷过去。天黑后,部队无法寻找昏迷负伤战友,只好收兵返回。
次日天麻麻亮,一位苗族姑娘发现了万祥鹿,将其拖送到靠近的山洞中,为其包扎伤口,还送来水和山芋。随后到新建的碎石子公路上,一直等到搜山的解放军战士到来。苗族姑娘与战友们一同送医院。由于医疗条件所限,一颗子弹取出,另一颗永远留在万祥鹿身上做纪念。后来万祥鹿复员留在贵州都匀市,并娶了这个救过命的苗族姑娘为妻,成了苗家女婿,永远落户在贵州山区,如今万祥鹿已离休,这个老南京人回想着自己走过的路,他说为南京争了光。
干部自染军装
赴西南剿匪的解放军进入贵州黔东南地区后时,不时会遭到残匪袭击,这里山势险要崎岖,海拔一千多米,部队伤亡较大,为补充前线野战部队。一些后勤支分队改编作战部队,在进山剿匪中,南京籍的基层连队干部党团员,每次剿匪冲锋陷阵在前,不少同志牺牲。万祥鹿在剿匪作战中,曾遭匪徒的黑枪,并在这个时候入党,以后被提拔成排长、连长。
那时的部队干部均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团里还出现过排级以上干部带头吃苦,自己染军衣军裤的经历。部队进入贵州山区后天气转热,但战士们还穿着棉衣服,脱掉军棉袄,就是内单衣内裤头。战士们只好拆掉棉衣里的棉花再自己缝制,由于各人各的拆法不同,因此已磨得旧损的军服显得很杂乱。
好不容易盼来供需处送的来了单军衣,但拆包后,发现不少军服是没染色的白衣。上级传达下来,后勤部队被服厂一时缺少染料,人手少来不及染色,要求各团的干部以身作则,要把染好的草绿军装让给战士们穿,干部自己想办法染颜色。怎么染?营部开会商量,全体干部行动,统一采摘树叶,统一在锅中染衣,这样的衣服染出后,力保颜色效果一样。于是大家从寨子里的农家借来煮猪食的大铁锅,将采集的各种绿树叶煮出绿汁,一次几件同时染。由于干部们采取统一配料染色方式,干部们的军服穿上身后,颜色基本能保持一致,不仅得到战士们的夸耀,而且得到上级的表扬。
战士行军中打草鞋
解放军在踏上赴西南的征途中,一直以徒步为主,乘车为辅。那时的江西、湖南山区以土石子路为主,发给的布鞋,穿不到两个星期就被磨破损,只好打补丁再勉强穿上一两天。旧鞋坏得不能再穿时,新鞋又没到,战士们只好自打自编草鞋。以后同志们再轮到发布鞋时就舍不得穿,放在行李背包里。而平时行军穿草鞋,到了晚上洗过脚才套一会儿布鞋,让脚享受一下布鞋的舒服。
一般农人打(编)草鞋,用一个专用木架工具,而战士们每天得行军,无固定居住地。于是得练出无木架工具打草鞋的本事。一般稻草鞋连续行军,穿一天就损坏了,为此后勤部发给麻丝和边角布条打“草鞋”。麻丝布条编制的“草鞋”,穿着舒服些,但穿上三、五天仍会坏掉。所以大多场合下还得用稻草打草鞋。打草鞋很费事,一双草鞋最快二、三十分钟打好。南京籍战士大多有初、高中水平的文化,这在当时算文化人了。打草鞋,南京籍战士很能干,不比兄弟部队没上过学的老战士能力差。
在大西南行进中经常遇到来自东北的野战军战士,他们穿的军装,背的背包的确比南京战士要好些。首先他们不用打草鞋,许多老兵从没打过草鞋,他们穿的是皮鞋,两三月不会坏,另外每人背包上还夹着一双布鞋,留着到宿营地时换换脚。看着东北兵穿军鞋的威武劲,南京战士称其“大头鞋”,很羡慕。
东北兵的背包里,每人有一件雨衣,一旦下雨,他们立即披上。南京部队行军到江西省后,上面发给每人一顶竹篾编制的斗笠,斗笠可挡雨,随着天热还能挡太阳光。为此东北兵开玩笑饥讽南京兵“寒碜”,但有的东北兵则嚷着,要用雨衣跟南京兵换斗笠,其实他们这是要把困难留给自己。南京兵见东北兵吃玉米窝窝头,同样也饥讽他们“寒碜”,要用米饭与他们焕吃,可东北兵不稀奇,原来东北兵天生就喜欢吃玉米高粮做的食品。
拦路抢劫战士当"上门女婿"
当年南京赴贵州参加剿匪当兵的年轻人,大多数年龄不足20岁。万祥鹿虚16岁,用现代人眼光看,他们还是娃儿,部队中大多是小青年,大家行动一致,从小就培养出吃苦耐劳精神。在江西一次整编时,将其他有行军作战经验部队的战士编入青年战士队伍中,促使有经验的年长战士带动青年战士。万祥鹿的连队有一个叫张志群的四川中年老兵,虽然沒读过书,但有行军作战经验,他俩组成“一帮一”。张志勤告诉万祥鹿,第一眼见到万祥鹿就好象见到他已经17岁的儿子了。于是在行军路上,住宿吃饭生活上处处关心万祥鹿。
在路过湘西一段山区路段时,上级传下命令,三天内必需走完3百多里崎岖山路到达凯里地区。这里山区道路曲折,难见村寨,人烟稀少,但会有暗藏土匪,防不胜防。上面传达说,这里历代匪多,长期以来,男性少,许多人家缺少男劳动力。当有部队路过时,中青年的壮男就可能被野蛮人家拦路抢劫而去,特別是青年人,逼迫你做他家的女婿。过去的军队在路过这里行军中,常有过这种现象发生。参加西南剿匪部队行军前,整编成中青年战士“一帮一”,就是以防这里的当地野蛮人家抢劫“女婿”。
然而,来自南京青年新兵,从来沒走过这么长的路,脚都起泡了,不少战士实在跟不上队伍,走走停停。两天后,万祥鹿脚底板也起了血泡,幸亏遇到“一帮一”好帮手。张志勤一路搀扶他,最后背一段路,搀一段路,终于跟上了部队,到达凯里县目的地。部队在清点人数时,万祥鹿连队里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小青年和“一帮一”的30多岁老兵丢失了。
当时那里山区复杂,沒跟上部队的战士,天黑后,不可能返回寻找。半年后,那个失踪的青年战士,好不容易找上部队,而另一位年长战士多年就不见了,是做了人家女婿?还是有意外情况也不知道。这“一帮一”两名战士是在天快黑时落在部队后面,天完全黑时被几名当地人強行抢劫去的,年长战士不知被劫往哪里。青年战士被劫到一户人家后,给吃饱,给喝足,给睡觉。约一个月后开始要在他家种地干活,并与他家女儿成婚,做上门女婿。这个青年战士无奈先忍着,约半年后,他到镇上赶集,看到一家店铺墙上挂着一张当地地图,乘人不备他取下收起来。青年战士具有初中文化,他终于凭借地图,一路打听,终于找到凯里县的部队。
在进军西南剿匪战争年代,万祥鹿说,参加剿匪大西南的南京战友们,每个人都经历曲析,都能写一本书,回忆以往,做为南京籍战士,他青春无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