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用崇祯年号,明末清初明朝遗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很简单简短,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更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文章开篇即标明时间“崇祯五年”,表明事情是在明朝崇祯年间发生的。

但其实这篇文章是写于明朝灭亡之后,看起来是张岱回忆当年的事,却是借用明朝年号来表达自己不忘故国的愁思,张岱晚年所写文章一般都会注明明朝的年号。

全文如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1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天寒地冻,风雪大作,人们都不愿待在室外,而张岱偏要一个人跑去湖心亭看雪,于是发生了别人遇不到的际遇。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去到别人不会去的地方,自然就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张岱(—)男,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张岱是晚明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明万历二十五年(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张岱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累世显宦之家,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张岱的高祖张天复,是嘉靖廿六年(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忭,隆庆五年(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有这样的家世,不出意外的话,张岱本人的一生应该是及其顺利的,但大时代背景偏偏不好,张岱遇到了改朝换代,大明王朝大厦将倾。

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与之同时并存的是,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行,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

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于是,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朝廷则陷在党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文人们只知道寄情山水。就这样,大明上下眼睁睁看着女真坐大、内忧外患,而束手无策。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仅仅几个月后,起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满洲八旗入主北京,天下实现了改朝换代。

张岱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悲惨情景,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没有了年少时富家公子哥的那种浪荡不羁,取而代之的是心怀故国的愁绪。

张岱想过自杀殉国,可是没死成,后来干脆不死了,因为他要写史,也许文字才能让张岱找到内心的意思寄托。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吧。

于是,晚年的张岱几乎是在写作中度过的。

在他的文字里,读者可以明白无误的感觉到一个明朝遗民对故国的怀念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深深的人生渺茫的慨叹。

一首《江城子·别徐州》,抒发了苏轼对徐州的无限留恋之情

苏轼通判杭州,官邸在凤凰山北侧、可俯瞰西湖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司马相如汉赋《凤求凰》,卓文君为之倾倒一生

苏轼离开密州前往汴京却不许进城,诏谕改知徐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fz/15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