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上写的怀古抒情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的题目叫做《登金陵凤凰台》,这凤凰台是个地名,古人不仅浪漫,还富有文思,喜欢将一个地名来物化。凤凰台在古时的金陵(现南京),在《江南通志》中记载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采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这就是凤凰台名字的由来。

讲完诗歌发生的地点以后,我们就要来讲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代以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都是被讨论得最多,但讨论出来就三种情况最多。

其一就是因为李白曾经被赐金放还,途经此地,望着空悠悠的凤凰台,有感而发;第二就是说李白被流放夜郎之后,遇赦返回而作。第三种是我最想和大家说的,说是李白曾经登上黄鹤楼,看见崔颢写的《登黄鹤楼》一诗,觉得心中不服,就写下这首来和他来比较文思。但无论是哪种说法,这首诗都离不开一个字“离”,李白对于“离”这个字是受尽了哭,挨过了愁。

李白登上凤凰台眼界就大开,因为金陵曾经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都之地。处在这片王朝气息下的土地,心境不同。开篇一句诗十四个字,就用了三个字的“凤”,按照现代文的理解,绝对是词语累余。但是这样的写法不但没有使诗句变得乏味,反而增加诗的神秘感。

凤凰在古代是作为祥瑞的征兆,有凤凰降临的地方一定是盛世之处。下面他马上改变笔法,说“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都走了只剩下这空台和孤独的江水流淌。诗人在此处表达的感情很复杂,有登台时候的景界旷大的惊叹,还有怀念历史之后的感慨。我们刚才说东吴在此建都,包括后来的东晋也在此建都,可惜这些宫殿和人去哪里了,凤凰都走了,盛世的气息都被岁月给冲刷的没有痕迹,只剩下一片江水带来的自然景观。

往大了说,或许还可揣测诗人在此处透露出的哲理就是,不管你能活多久,发展得多好,到最后留下来的也只是一片美好的景象。其实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的话,上面所说的流放夜郎被赦写下这首诗更符合,遇赦的时候是公元年,这个时候已经是处在安史之乱的中期。国力衰败,盛唐气息再也不存,战乱下没有人再谈论浪漫,只顾生死。岁月流逝之间,不仅李白在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连整个国家都走向衰落。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句里的衣冠是说晋代郭璞的衣冠冢。这个郭璞是个神人,能够预测自己死亡的地方,当时皇帝在修缮他的墓地时候极尽奢华,当李白来的时候却只剩下一片丘壑。郭璞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写游仙诗。

年轻时期的李白总想象着自己能够得道成仙,不仅遍访名山,还和别人一起去求仙草。在诗歌中更喜欢用类似“蓬莱”的仙词,所以李白对于这样的仙人是很崇敬的。如何能够表现苦闷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自己所爱的物品丢弃。承接上文两句诗的节奏,保持一种明快的节奏。

看到如此庞大的吴宫,却只在乎花草埋没在小道两旁,连仙人郭璞的坟墓也抵不过岁月的摧残,变成一片土灰。

我想李白此刻的心情一定是十分苦闷,按照遇赦时间来算,他此时已经五十八岁。他或许知道自己已经处于暮年,但他唯一后悔的是一生始终没有到朝堂去实现政治抱负,时光匆匆流去,自己也会埋葬在这条时光的大潮之中。所以在这两句中,诗人的四个物像全部都是作古的,不仅感慨事物变迁,更感慨容颜易老,流年易逝。

这首诗着重是在写景和情,所以李白没有一直沉湎在怀念以前的事物。正因为流年易逝,所以更应该看到眼前的东西,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既然已经在过去的岁月中浪费太多时间,那就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景色。

他再次看着眼前的一切,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就是山名,根据《景定建康志》的记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这三座山连成一排,将青天都遮住一半,若隐若现之中,看不清山,也看不清天。二水并不是说两条河,而是说秦淮河流经白鹭洲之后被截断为两条小支流。这样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李白喜欢山水,也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喜悦。短短的两句不仅对仗工整,气象壮丽,将所写的景色清楚地用文字描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刚才还在写山水,怎么一下子就跑到浮云;明明还在金陵,结果一跃到了长安。李白的笔法是浪漫的,暮年的他似乎更关心现实。现在已经是大唐危机存亡的时候,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际,虽说没有一个卓越的政治才能,但他却是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诗人。

如果我们将“浮云”和“日”这两个物像扩大到社会,显而易见,日高挂于天空,代表的肯定是皇帝,而遮蔽太阳的浮云就是那些阿谀的奸臣。长安是帝都,象征着王权,身处此地,想望到长安却是是很困难。连帝都都看不见,社会究竟变成什么样子,朝堂又是什么样子。

陆贾在《新语》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暗示皇帝受奸臣蒙蔽,自己想投身朝廷却被一脚踢开,这样的心情是沉重的。这两句没有什么奇特的想象,反而用了一种自然而又流畅的语言,没有修饰,潇洒而清丽。将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结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不但关心长安里的皇帝命运,还关心整个社会的走向,这样复杂且矛盾的心情是,情已尽,但意未尽。

整首诗歌读完,你是否会感觉一种充沛的气。气这个东西是虚物,但又真实存在。如果要将本诗中的气加以诉说,就是浑厚博大之气。这样的气源于李白遍观古今,统领四海于一瞬。景界的远大为他编织出巨大的艺术境界和深远的思想。既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立体时空感,也能真实体会到“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深切愁思,将写实和虚写总结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ls/15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