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钗黛判词之谜,曹雪芹其实并不偏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文丨花欲燃吖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是《红楼梦》中主要角色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诗画契合,不仅交代了二人的归处,也暗含了作者对两位女性的艺术构思。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老祖宗贾母最喜爱的小女儿,贾敏病逝后,林黛玉被父亲林如海送到贾府生活,贾母爱屋及乌对林黛玉比其他姐妹不同,更显珍重和宠溺,入府不到两年,饮食寝居已凌驾于三春姐妹之上。

在薛宝钗到府之时,作者曾一笔表过,贾母嫌府中人事颇杂,上了年岁的人喜静,便将亲孙女三春移居别处,唯独留下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在身边。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兄妹,有“灌溉”之恩。

薛宝钗出生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薛家,为上京选秀,暂时和薛姨妈寄居在贾府,饮食消费自力更生,因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加之宝钗性格温厚大方更与府中姊妹亲近。

薛宝钗和贾宝玉是姨表姊弟,有“金玉良缘”之情。

脂砚斋四十二回批语: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作为全书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曹雪芹将二人放在一首判词中大有“钗黛合一”之意,,对于后世读者来说也有一较高下之心。

白茫茫的大地,一片空旷寂寥,一堆残雪下埋着一股金簪,这样的画面结合“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的判词,因“雪”和“薛”字同音,而“金簪”又有“宝钗”之意,自然是暗点了薛宝钗的结局。她的一生都以冷静自持,束缚于封建道德之内,恪守妇道之准则,即便成为当时女性的标杆人物,依然难逃独守空闺的厄运。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中的故事乃是“停机德”的典故,曹雪芹以乐羊子妻比薛宝钗,对其品性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温柔端庄、豁达明理,似乎,世间溢美之词皆可加注其身,更是给与了“冠群芳”的荣耀。

曹雪芹塑造了这样一个封建妇女的典范,薛宝钗表现出了传统礼仪道德规范下的大家闺秀最应该具有的品格,她不悲不喜,不骄不躁,冷静地压抑着内心的欲望,去促使自己迎合每一个人。她完完全全抛却了自我,而将自己封在套子里,过着模板式的一生,她功利,她讨巧,她冷眼旁观一切热闹繁华,从中筹谋自己一席之地。

十五岁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深谙贾母喜好,投其所好点了出热闹戏,又奉承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

她在封建礼教家庭中长成,入眼是攀龙附凤,争权夺利,过目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门当户对金玉良缘的思想洗礼,这样的环境下,戴上面具的宝钗便成了贾府中的团宠,人人喜欢,无一错处,就连贾母也渐渐将专宠林妹妹的心思,偏移给了宝钗一二。

“金簪雪里埋”的冷实际上贯穿了宝钗的一生,正因她克制自己的感性和天性,才使得她能冷静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能独善其身,能抽离出所有糟烂不堪的俗事,任由自己演绎一分豁达和静好。

王夫人因金钏儿投井自杀而心有愧疚,宝钗面对一条人命的逝去,劝慰其道:“姨娘是慈善人,……(金钏儿)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看似热情周到,和府内人情融为一体,实际冷到无情。

她矛盾而不自知,也是她走向悲剧人生的缘由。宝钗诗书满腹,读了经史典籍,才情品性无一不拔尖,但她之所以不能成为宝玉的红颜知己,也正是因其享受女子才学的好处,却还在践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说其通透,也说其迂腐。

宝钗教导湘云说作诗“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是你我的本事。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在得知黛玉和宝玉常看一下杂书《西厢记》等云云,还空谈女子也该有报国之志时,更是心有戚戚地说“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玉曾一言点破宝钗之弊病,“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倾诉了对这样一位标杆式女性的痛斥。

金簪落雪,孤寂,清冷,一生都在热闹繁华之地栖居,最终归处却是萧条落。这也契合了她“冷香丸”的特点,胎带热毒,以冷克之,一生的结局,命也。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自然是谐音为黛玉。林妹妹和宝玉是木石前盟,有灌溉之恩,她投胎贾府还了一生的眼泪,泪尽而亡为枯木。“咏絮才”用晋代才女谢道韫,赞美黛玉才情。她寄居贾府一边伏低认清形势,一边又不肯屈服于封建礼教,她天真、热烈、执拗又敏感而谨慎。她和牡丹的傲视群芳不同,她是“风露清愁”的芙蓉,不合时俗,格格不入。

她的眼泪是在这倾轧的环境中,孤立无援的悲,也是这庸俗不堪的大宅院里,被迫牺牲的愤。她面对“金玉良缘”,感慨自己身世飘零,她孤高自洁也深知寄人篱下之苦,“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面对门阀制度,面对封建道德,她看似冷静,实则内心汹涌着一股要冲破牢笼的热情,但,无奈生不逢时。

林黛玉病娇之体,却有男儿之志,她理想,有自我,在偌大的贾府中偏安一隅,却最终被封建消磨掉了所有的勇气。

玉带挂林,荡悠悠,得来一身自由。她一生都在奔赴热情自由的生活,最终却和所有喧嚣擦肩而过,她的棺材和喜轿相逢,运也。

曹雪芹对于林妹妹是叹息的,他借黛玉的形象将自己对旧制度,封建道德的控诉诉诸于笔。但有人因此认为,曹雪芹对于宝钗过于严苛,而对于黛玉又过于偏爱。

但,我认为作者并不偏爱林妹妹,通过这幅判词,便可知钗黛在曹雪芹心中平等的,他借宝钗诠释了一个封建女性依照规矩而活的模样,也向读者展示了这样的女子最终的命运,而后又塑造了林黛玉的“离经叛道”,一个与宝钗迥然不同的形象,给了读者另外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理想也好,爱情也罢,互补而生的两名女子都难逃悲剧,谁也没活成最初期冀的样子。

这不是宝钗之错,也非黛玉之过,而是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王朝对女性的摧残和压制。

曹雪芹以一己之笔勾勒出一幅群芳争艳,你自摘你心爱的那朵便是。

——————

点开主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16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