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留青史高风亮节铸丰碑——追忆开国将星、百岁红军向守志上将
编者按:身经百战开国将星功勋卓著载青史,砺剑一生屏障东南英名传颂铸丰碑。9月2日,开国将军、百岁红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走了。昨天,人们向这位戎马一生、受人景仰的老将军作 的送别。 向守志1岁从四川大巴山跟着党革命,历经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担任过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和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纵横沙场、南征北战、书写经典、德高望重。离休后,依然心系国防、情系人民、保持本色、老有所为、帮助困难群众、支援老区灾区发展、传播真理火种教育年轻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激励祖国未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金陵晚报双拥周刊是在老将军关心关怀下创刊成长的,并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双拥文化品牌。我们绝不辜负老将军的期望,把双拥周刊办得更好,助力南京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新目标。今天双拥周刊刊登部分文章,以此缅怀追忆老将军光辉战斗的一生和崇高的风范。
百岁名将向守志一路走好□卜金宝 一大早,接到南京一位朋友向守志将军走了。我说:去年11月底我见他,他还是那样谈笑风生啊? 放下电话,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一次拜访将军的情形历历在目,那天他过百岁华诞,前去看望的人很多。将军在人群里看到我,招呼我到跟前,向大家介绍,我们是老朋友了。 是啊!我和将军结识1年。其间曾多次登门拜访,与他结为忘年交。他给我讲战争年代的往事,叙说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完全像一位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来,亲切中带着平和。 将军是个孝子,重情重义。他小时候很苦,十多岁就参加了红军。参加红军的头一天,母亲为他赶做了一双粗布袜套,打了一双草鞋,为他送行。这双粗布袜套和草鞋,他一直舍不得穿,直到爬雪山过草地才拿出来应急。他与母亲一别,从此天各一方,音信全无。直到年,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阔别0多年的故乡,才从乡亲们的口中得知母亲在战争年代早已病逝。他和老伴含泪沿途采集了一大把山花翠柏,轻轻放在母亲的墓前,寄托哀思。 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抗战初期,他任师团2营机枪连连长,率部参加神头岭伏击战。此役,我军毙伤俘日军余人。年月,他任第二野战军44师师长,率部参加西昌战役,是为解放军在祖国大陆对国民党的 一仗。参加抗美援朝,将军麾下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 1军的好多老首长对我讲,向守志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代名将。他爱兵如子,打仗肯动脑筋,绝不让部队作无谓的牺牲,大家跟着他打仗心里踏实。将军在战争年代的传奇经历,我采写成多篇稿件,在《解放军报》发表。 再后来,将军任我军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是共和国导弹部队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在《传记文学》发表长篇专访《大漠弯弓射天狼》,讲的就是他在那个艰苦岁月的开拓性贡献,《新华文摘》全文转发。 将军曾送给我一幅字,就写了两个大字:忠诚。他对我说:我的一生也很平凡,略感欣慰的就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忠诚,对战友对同志真诚。其实,将军是在以他的方式告诉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将消息告诉战友、朱德总司令的孙女朱新华女士。她立即回信息:“一代名将离世,功勋永留国家。” (作者为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原《离退休生活》主编、被誉为数百位老将军的新闻发言人)
翰墨虽香冷 风骨犹精神□红旭 9月2日清晨,转业南京的战友发来 惊愕之余赶紧回复、核实……就在年初,大家还在电话里商议,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0周年之际,介绍家乡地方领导登门请二野战将之一的向老为纪念活动题字。 墨云香冷,薤露寒生。老将军平易近人、殷切勉励普通一兵的幕幕往事浮上心头…… 1年前,笔者在北方某部工作,一次任务中有幸看见老首长沷墨挥毫,心生羡慕但又胆怯不敢近前。散场时终于按捺不住,悄悄向其身边工作人员提出索求将军墨宝的想法,答复说有空时会向首长报告。原以为对方是在替首长“挡驾”,不承想返回单位一周后就收到大号信函一封。展开一看,四尺整宣上“奋进”两个行楷大字苍劲有力,上款还题上了笔者的名字!想必是工作人员尽心记下、首长特地写下的。前辈仗剑气如虹、挥师势霹雳的大手就这样将鼓舞、希望与勉励,通过翰墨传递给年轻军人,怎不令人激动!向司令员当时年逾八秩,笔力非青年人所能企及,“奋进”二字行云流水般沁入笔者心灵,但又暗觉恐负首长期许,墨宝一直珍藏不敢示人。 年夏天,单位报社为庆祝战略导弹部队成立40周年,专访几位健在老首长, 位采访对象非“首任司令员”莫属。在老首长当时的秘书严文缘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查证资料、电话采访、首长审核的形式,完成了采访任务。《向守志:讲述第二炮兵的创立》还被军外一些报刊采用。同年6月28日,看到老首长来北京参加活动,我的保障任务一结束,就瞅空拜访他老人家,表达一位后生的仰慕与敬意。 几年前,老家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相继恢复一些红色遗址,我县在红2军、红28军、中原局及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太阳寨山谷“兵道口”筹建国防教育基地,笔者通过战友给向老转述汇报当地红色历史和地方意愿。很快,“太阳寨兵道口”和战斗旧址的题字寄来并辗转故乡。(作者为北京某部新闻工作者)
缅怀向守志:琴心剑胆写传奇□医院 龚怡 8年前的冬天,父亲撰写的人物传记文学《高山流水》问世,此书记录了开国将军向守志和太行女杰张玲伉俪的传奇人生。 当我从67岁的父亲手中接过书时,他非常欣慰地说:“19年来一个梦,今天终于实现了。”从事近40年军队新闻工作的父亲,因为职业关系与向守志和张玲两位革命老前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用19年时间记录、回放了他们60多年来心心相印、心志如一的革命工作和爱情生活,最终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版了《高山流水》。 书出版当年,张玲奶奶迎来90华诞。两年后的盛夏,她走完了自己的灿烂人生。记得在她离世前夕,我们父女俩去床前探望,老人记忆清晰,她连着说了三遍:“高山流水”,并注视着我大声说:“姑娘,好好学习!”我顿时热泪盈眶。 不久,老人带着她心中的“高山流水”与世界告别,守在一旁的革命伴侣、94岁的向老说:“张玲同志,我们回家吧。”在场的人无不为这两位历经磨难战斗一生、相爱一生、相守一生的老人唏嘘、动容。 8年后的初秋,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凌晨,岁的向老将军远行,去另一个世界和张玲相聚。那里还有他俩的忘年交作者、我的父亲。我重新捧起了《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两相知,伉俪如斯世所稀”。两位老人,一位出生四川贫苦农家,1岁扛起红缨枪,当过少先队队长、游击队队长,参加过长征,在百团大战、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中屡立战功,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一位是开封爱国官宦书香之女,16岁参加抗日学生运动,21岁成为山西辽县县委常委。26岁投奔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参加过多次战斗。 年,两个年轻人为共同的革命目标相识、相知、相恋。“向守志做人老实,打仗勇敢”这是当年张玲看中他的关键语。他们在太行山区一夜“闪婚”后各奔东西,历经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历经“文革”,最终不离不弃相伴60多年。这段跨世纪的爱情传奇,也许在当今很多年轻人眼里不可思议,但唯这种以家国情怀为纽带的纯真大爱才足以万古流芳。 正如书的封面所注:两颗赤心之交响,一部大爱之浩歌。《高山流水》不仅告诉人们一个旷世的伉俪传奇故事,更是一部丰厚壮美的爱情、生命史诗。 60多年间,高山流水伴着琴心剑胆。60多年间,革命人的爱情永远年轻。60多年后,两位主人公的生命对话依然继续。
追忆退而不休的老将军向守志□凌红 在颐和路社区深处琅琊路小学周围,住着不少功勋卓著的共和国老将军。读书的孩子也许不知道,他们清脆如水滴般的读书声,常会伴着鸟鸣飘向那些院落,飘向那些老将军的心田。 而那些老将军也把无限关爱给了他们。有次电视台做《为了明天》节目,向老将军说:“明天的关键在下一代,下一代的关键在超过我们,不是在享受上超过我们,而是必须在思想信念、创新能力上超过我们。” 从年开始,向守志司令员担任宁海路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市民学校和少年军校名誉校长,并亲自与英雄部队临汾旅联系军训、野营事宜,反复叮咛要搞好革命传统教育,要十分注意孩子们的安全,要把娃娃们的生活搞好。他还担任近10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或校外辅导员,言传身教,向青少年讲述当年长征的艰苦卓绝。 “颐和路社区将军馆”8个字即为向老所题。翰墨丹青是向老晚年生活的又一旋律。作者为颐和路社区书记) 上图为向司令与龚怡父亲和龚怡的珍贵合影。 下图为年11月27日,卜金宝拜访百岁将军向守志。 右图为向司令留下的珍贵墨宝。(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9月11日)
南京双拥精彩回顾,欢迎在此点击阅读:
8月1日起,军人到南京可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
中国社会报:兵城南京,满满双拥正能量
七一,聆听百岁老红军秦华礼讲长征故事
一组老照片,见证南京政治学院40春秋
中国国防报报道江苏军人荣誉感越来越有感军嫂妈妈写给女儿的六一信曝光,感人至深!寻找年给解放军送画的北小的孩子们《南京双拥》卡介苗疫苗是否适合白癜风患者北京那家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