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南京大学是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名校,而南大数学系更是学霸云集的地方,不过我最近发现,南大数学系的各位教授不仅在国际顶级杂志起论文来行云流水,编编段子啊写写诗歌什么的,更是甩出我们文科生好几条街。
比如深受同学们热爱的张高飞教授曾经撰写过一篇笑死过不少网友的神文《如何选择数学方向》,全文如下:
正如大家所知,代数几何是现代数学的主流。当代大多数一流的数学家都工作在这一领域。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并在代数,几何与分析各方面都有着扎实的基础,我建议你绝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应义无反顾的选择代数几何这一专业。当然把代数,几何与分析这三门基础功课同时学好的人很少。比如有些同学有着很好的分析功底,但代数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却相对显得薄弱。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选择分析方面的专业,比如:复分析,分形,调和分析或微分方程。
如果你代数和分析都不怎么样,可却在几何方面有着良好的感觉,要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应和梅加强老师好好探讨一下。让他帮你判断一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学习几何。
除以上三部分同学之外,还有这样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对代数,分析与几何都不擅长,但却一直坚信自己在数学上仍能有所作为,并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中流砥柱。如果你属于这部分同学中的一位的话,我建议你选择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这一学科其实就是专门为这部分同学开设的。
当然即使是动力系统也不是人人都能学的。因为动力系统需要大量的微积分。可总有那么一部分同学还没来得及把极限的概念搞清楚就大学毕业了。如果你不巧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学,也就是说你大学四年压根儿就没学数学,但仍希望自己将来能在数学上一展宏图的话,我建议你选择组合数学这一专业。这一专业的特点就是它只用到中学的数学。如果你在中学时参加过数学竞赛并获过奖项的话,这一学科正是你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想大多数同学看到这儿之前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了。可若仍有人羞怯的说他在中学时早恋,因此连中学的数学也没学好,我想告诉这部分同学不要怕。在我们系有专门为你们开设的一个专业:统计学。这一学科只要求懂得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够了。更重要的是,选择这一专业的大多都是女同学。在你准确无误的把成千上万个数据加起来并娴熟的计算出他们的均值时,你也赢得了众多师姐师妹的芳心:短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或许能让你再次体会一次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往事。。。
最后这一条是专门针对那些悲情人物的。他们连小学的数学也没学好。不要说把上千个数加起来,就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对他们来说都是件很吃力的事。然而这一切丝毫没有削弱他们对数学的一片痴情。他们日日夜夜泡在图书馆里。他们翻阅了所有的数学文献,却从未找到一本能读懂的。但他们仍坚持不懈,为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帝。上世纪的某一天,上帝为他们创造了一台机器帮他们计算。这就是计算机。借助计算机,他们可以很快的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这就是计算数学。
刚才文章中提到了南大数学系另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教授梅加强老师。张高飞教授曾在小百合BBS上发过一个帖子《给梅加强老师的一封信》,也非常脍炙人口:
您好!本周三在班车上我们聊的很愉快。其间您告诉我去年尤老师(编者按:指著名数学家、南大数学系主任尤建功教授)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您说对于这件事情我们两人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都是给大一上数学分析课的,可为什么我们两人都没有获此殊荣。回来之后我仔细的思考了这一问题。
现把我自己的想法总结如下。仅供您参考。就对教材的熟练程度上,以及解题能力上,我想尤老师都无法与你我相比。尤老师自己也说,他在大学时成绩很差,只是到了大四成绩才一下子好了起来。可我们都知道,本科大学的第四年除了一些音乐,美术之类的基本上就没什么主课了。而数学分析课是大一大二开的。可想在三十年以前尤老师就没有学好这门课程。而你我则不同。如同我们的名字一样,你我都属于那种志向高远,精益求精的人。讲数学分析这种基础课程,我俩自然都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说到这里,您自然会问,既然如此,那为何尤老师讲的课最受学生的欢迎呢?这其实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尤老师深知自己对这门课程掌握的不够火候,因此他讲课时只讲那些自己有相当把握的。比如凡是证明过程超过十行的,尤老师都留给习题课上讲。凡是计算中间需要技巧的,尤老师就循循善诱的告诉大家,他在课上主要讲思想,这些技巧上的东西就留给习题课上讲吧。如此一来,尤老师的课不仅讲的轻松,学生听的也轻松。就连工科毕业的辅导员杨靖在听完尤老师的课后,都感慨的说:原来数学系的数分课比她们当初学的大学数学容易多了。当然尤老师有时也会小试牛刀一把。比如有的同学会在课间休息时请教课后的习题。在确信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拿下该题时,尤老师总会毅然走上讲台,奋笔疾书。每当这种时刻,重修的同学都会背起书包,悄悄离开了教室。因为他们知道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尤老师会一直专注在这道题上。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然而让尤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极大成功的却正是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几乎所有同学都觉得尤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浅显易懂。就连那些入学时被调剂到数学系的学生都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当他们目睹了头顶无数光环的尤老师在一个并不很难的问题上久攻不克时,更是信心倍增。尤老师的课与其说是一堂数学课,倒不如说是一堂励志课。大家都凝视着尤老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梦想。
然而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所有这一切都变了。你教一班,我教二班。你我讲课行云流水,面面俱到。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当堂消化所讲内容。而你不时在黑板的角落处写下的思考题,好多人学期结束时也没做出来。上学期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天才,这学期似乎还不如普通人。前后对比,尤老师与我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埋怨你我的同时,大家更加想念那个能让他们自信满满的尤老师。
而恰好此时,学校开展了评比活动。结果可想而知。据杨靖告知,在抽查的人中,有人把票投给了尤老师。有3个人投票给我。他们都是我河北老乡。只有一人投了你一票。但那个人不是你的湖北老乡。因为你从来没告诉大家你是湖北人。那个人是辅导员杨靖。她知道你一向工作很认真,怕你一下子接受不了。
好了,加强,就说这么多吧。我们都还年轻。只要我们好好努力,未来还有好多机会。希望就在前方。
此致敬礼!高飞
我猜尤老师的心情是这样的:
其实,写诗才是数学系教授的专长。据说以研究代数数论、代数K-理论著称的郭学军教授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千万不能因为选择了理科而放弃文学创作。下面献上他的代表诗歌,贴出来以飨读者。
小苹果
小苹果在水果摊,
一斤三块八毛钱。
大苹果也在水果摊,
一斤六块八毛钱。
我不想买大苹果,
我只爱那小苹果。
我挑了8斤小苹果,
看起来啊真不错。
我给了老板30块,
回去路上走得快。
到了办公室洗一洗,
又脆又甜真喜爱。
我吃了一个又一个,
吃了一个又一个,
吃了一个又一个,
吃了6个才停歇。
同学们读后非常感动,没有诗歌天赋的纷纷留言问这是不是一道计算题?还有人表示用《滑板鞋》的调子一路唱下来毫无违和感。
但也有很有文学素养的同学当即和诗数首,比如:
老师最爱小苹果,吃多少都不为过。
一斤三块八毛钱,八斤抹零四毛咯。
又怕老板追来讨,回家路上心忐忑。
一口气先吃六个,老板赶上也没了。
再比如这首:
一天一个小苹果,医生都不敢治我。
一次六个小苹果,顶上三个大苹果。
还亏一块二毛钱,老师你快来夸我。
嗯嗯,你们开心就好......
我相信当数学系几位教授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心情一定是下面这样的:
侯印国老湿是南京大学影响最大的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白癜风医院哈尔滨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ys/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