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徐志耕解读写作南京大屠杀金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版

本期目录

1。军旅作家徐志耕解读写作《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故事

2。解放军报编辑邵薇:南京,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3。南京工程学院:毕业了,我们当兵去

徐志耕首版《南京大屠杀》。徐志耕提供

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在新街口新华书店首发签售。徐志耕提供

徐志耕与25版《南京大屠杀》。徐志耕提供

最新第26版《南京大屠杀》。徐志耕提供

已经出版的《南京大屠杀》部分版本。徐志耕提供

徐志耕采访保存血证的吴璇。徐志耕提供

年12月,徐志耕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徐志耕提供

秉笔直书记惨痛

读史铭志卫和平

聆听军旅作家徐志耕解读写作《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故事

□通讯员 季宝立 练红宁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毛蕾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30年前(年)12月13日曾经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签名售书的著名军旅作家徐志耕,将在今年同一天下午、同一地点再为读者签名售书。

  伴着纪实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的诞生,徐志耕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近日,他再次来到南京参加相关活动,与记者谈起关于写作这本书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十三个石头人”启发了思路

  “十三个石头人”是什么?原来年夏天,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南京市在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遇难同胞的遗址上建起13座纪念碑。一天,徐志耕从纪念碑前走过,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题目《石头城,站起来十三个石头人》,便打算就这个题目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几天后,正当徐志耕还在为“十三个石头人”酝酿、打腹稿时,恰与几位好友闲聊。席间大家谈到多位曾经的同事刚出版了大部头,便有人鼓励徐志耕也写一本。讨论中,大家渐渐把话题集中在了一个题目上——南京大屠杀!

  “说实在的,当时我心里真的没有底,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徐志耕坦言,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这些天一直在心中盘桓的“十三个石头人”,突然再次跃入脑海,给了他一个绝妙的构思——让亲历者讲述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让历史警钟长鸣,而他就做一个历史记录员吧。

  然而,当时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非常少,街头随意问问几乎没人知道,更没有网络可查。要想写这样的作品,只能亲自去面对一个个幸存者——找到当年历史的见证人,请他们讲出亲身经历的那一段历史。幸好,他的行动得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帮助,于是按照他们提供的一些名单,开始了漫漫的采访路。

  近天,采访到近百位幸存者

  毕竟近50年过去了,当年的幸存者已是耄耋老人。他们居住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城南城北,当年也不像现在有手机、电话、网络,找人比较容易,徐志耕只能一家一家去找;问破嘴皮,找到家里,说明来由,又面临着被拒绝的尴尬,有的老人儿孙满堂不愿意提起这些心酸的往事……

  年4月至8月集中采访,随后是零星采访和查阅档案资料,徐志耕骑着一辆自行车早出晚归,一家家敲门拜访,幸好他还穿着军装,人们对解放军的特别信任,为他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周折,否则难度可能会更大。夏日的南京似火炉,几个月下来虽然辛苦,但他收获了很多。徐志耕现在常说,如果没有军队给予的这个平台和责任担当,没有改革开放创造的环境,是不可能有这部《南京大屠杀》问世的。

  面对一些老人不愿意倾诉,徐志耕再三上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民族大义出发,启发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日本鬼子的罪恶暴行。近百天时间,他终于寻访到近百位幸存者,都是撕心裂肺的倾诉和泪水。徐志耕至今难忘大爷的血泪控诉、阿姨的心酸泣哭,日本法西斯罪行罄竹难书。声声泪诉,许多是既有史料中找不到的证词,随着幸存者的逐渐离去,这些历史的记忆,成为十分珍贵的史实。

  《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向世界发出了中国作家的声音,发出了幸存者的呐喊。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时,书店的柜台都让热情的读者挤倒了,数千册图书,作者的手都签得麻木了,以致痛了好些天。

  该书改变了人生让他成媒体焦点

  历史和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徐志耕准备退伍的前一年,偶然的机会部队安排他当上报道员,3个月内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新华社刊播出8篇稿子,引起轰动,军报调他去学习。一个战士竟被留下来当记者,十分罕见,极其破格。8年后,他回到人民前线报干了十年,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就是利用业余时间爬格子写文章到处投稿,获得了全国报告文学奖,而他发表的首篇作品却是在地方报刊上用的一首小诗《我为人民守海岛》。

  年,记录血泪痛史的《南京大屠杀》 出版后,出人意料地火爆,首印5万册立即售空,当月加印10万册很快脱销。部队、工厂、学校把该书列为必读书目;北京、上海等地中学生把它列为课外读物; 不久港台地区和海外开始转载印发。此后,他又继续采访,补写了《血战》、《血祭》、《血证》、《血谊》 和《继续年的故事》等中短篇报告文学在报刊发表,并收入新版书中,从20万字的篇幅扩充到了33万字的长篇,至今该书已发行不同文字26个版本,他一写就是30多年。该书还获得《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报》军版图书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许多殊荣。

  徐志耕成了著名军旅作家,成为大家争相采访的对象,成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重要发言人,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说,这是历史给予的机会,是一种责任,就是要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他还写了《烽火三月》《莽昆仑》《红菱谣》《沂水长》等抗战题材作品。

  再回南京见证新的历史参加相关活动,徐志耕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国家进入实现强国强军梦的新时代新征程,被列强欺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他表示,将一辈子为幸存者当发言人,为和平呐喊。(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2月11日)

难忘军旅:南京,那些抹不去的记忆

□邵薇

  因为曾在南京读书,除了每年12月13日响彻全城的警报声让人揪心外,还有几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片段,一直印在我的脑海。

  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一群20岁左右、挂着红肩章的军校学员正在参观,我也身在其中。那一天的我们格外沉默,默默地听、默默地看,仿佛多说一句话,就会戳得心更疼。在广场上留影时,每一张面孔都沉重肃穆。有同学说,我相信所有在南京生活过的人,再难对“那个国家”产生好感……

  比那次参观的早些时候,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列队坐在操场的马扎上,集体观看吴子牛执导的影片《南京大屠杀》。当银幕上一再出现日本兵烧杀淫掠的疯狂与残忍时,后排的一位男生终于按捺不住,站起身高声痛骂。那一次,在场的干部并没有上前阻止……

  无论是时隔多年后纪念馆里的注视,还是操场上宽银幕的再现,仅仅是间接的了解,我们已感到“无法承受之重”。而沉重之余,我们不能不联想的是:当年遇难的同胞,到底经历了什么?当年幸存的人们,余生如何回首?

  如果说,老兵程福保的讲述,只是30万分之一的故事;我们今天能感知的痛苦,恐怕也只是30万分之一的程度。

  曾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无数日军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凭借武力肆意践踏和平与人权,这黑暗的一页,不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人类。

  黑暗惧怕阳光。今天,我们再次请亲历者讲出真相,既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也是为了祈盼历史不再重演。

  我想起了记忆中的第3个镜头。在南京人流如织的夫子庙,我被一个50岁左右的日本男士礼貌地拦下。他的身后还有同行的一些日本人。随行的翻译向我转述了他的提问,大意是怎么看待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记得我首先提及的便是发生在当地的那场残忍屠杀,然后说,那是所有中国人不可原谅的罪恶,也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再发生。我的话被翻译过去后,那位男士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就在我写下这些回忆的时候,手机客户端又弹出推送的新闻:日本60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看来,扫去和平阳光下的战争阴霾,路还很长。好在,与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并行的新闻还有——日本一些有良知的民众一直在呼吁日本政府和国民正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真相。就像那天,我遇到的那位愿意为他的国家鞠躬致歉的日本男士一样。这份良知让我们相信,“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人类具有破除战争魔咒的智慧与力量。

  现在,我们最可告慰那些罹难同胞们的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军队,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捍卫人民的幸福生活;神州大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纪元,每一名中华儿女、每一名中国军人,都在为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拼搏。

  今日幸福,如你所梦;明日圆梦,有我奋斗。(作者系解放军报后备部编辑,曾在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就读)(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2月11日)

图说军营:毕业了,我们当兵去

环形拱门上“毕业了,我们当兵去!”几个大字格外醒目,12月6日,南京工程学院届毕业生征兵宣传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上千名志愿从军报国的莘莘学子。

  记者在现场发现,十多米长的咨询台前挤满了人。大学生到部队有哪些发展途径?国家对大学生参军入伍有什么优待政策?部队管理严吗?对这些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学院人武部部长聂帮军一一作答,拉直了学生心里的问号。

  学院工业中心的王帅和父母一起来到宣传现场报名应征。他的父母说,参军报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孩子当兵我们坚决支持,何况现在军人备受尊崇,地位越来越高,做军属的荣誉感也更强了。

  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车辆班学生胥津铭和他的同班同学徐晓健一起现场报名。胥津铭的父亲和叔叔都曾经是军人。正在积极备战考研的他说:“我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解放军,如果顺利应征,即使考取了研究生,也将毫不犹豫选择军营!”

  今日校园苦读积淀人生根基,明天献身军营担当强军重任。一下午的宣传活动,上百名学生现场报名应征。仓晓 王军辉 摄影报道(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2月11日)

南京双拥精彩回顾,欢迎在此点击阅读:

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纪实/好人家乡报道

《中国双拥》杂志回眸辉煌五年点赞南京双拥

中央和各地媒体聚焦首届“南京军中好人”

首届“南京军中好人”发布分享会及相关报道

8月1日起,军人到南京可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

中国社会报:兵城南京,满满双拥正能量

七一,聆听百岁老红军秦华礼讲长征故事

一组老照片,见证南京政治学院40春秋

《南京双拥》







































治疗白癜风药物
白癜风心理辅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ys/9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