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涉猎过明初史书,想必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朱老板手下有多难混。在别人手下当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朱老板手下当官则是朝不保夕突然就全家领饭盒。
这其中最最典型的事件无疑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这件案子与同为明初四大案之二的胡蓝案一样,那是杀地一个人头滚滚。不过与胡蓝案针对的是文武上层官员不同的是,这一场郭桓案倒了最大血霉的是基层小吏民间商贾。
朱老板为什么要发动郭桓案?真的是像现在网络上标榜的只是为了反贪吗?
辉煌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倾尽全力去做的另一件事,也许从这件事上我们能对郭桓案管窥一斑而知全豹。
洪武十七年(年),凉州卫指挥宋晟北伐,在至亦集乃(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大败元兵,执北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及北元吴国公,俘其众近两万。此役是为朱老板的第五次北伐。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后,洪武二十年(年)宋国公冯胜率20万明军北伐辽东,降北元太尉纳哈出以下北元军民24万余人,获羊马驴驼辎重无数,彻底肃清了北元在辽东的势力。此役是为朱老板的第六次北伐。
洪武二十年(年)九月三十日,北伐辽东的明军才返回关内不到两月,朱元璋便下令筹备新的北伐。
洪武二十一年(年)四月,蓝玉率领的15万北伐明军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贝尔湖)大破北元主力,擒获北元男女8万余人,俘获马4.7万匹、驼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余辆,并搜得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物。
这场在捕鱼儿海明军对北元皇室主力的大胜,正是朱老板的第七次北伐,它与第六次北伐,是朱老板十三次北伐里规模最大的两次北伐,也是战果最大的两次。这两战虽然未能消灭北元,但是北元皇室就此衰微再也无力掌握整个蒙古草原,其后蒙古各部便陷入到了无休止地内讧中。
可以很肯定地说,朱老板第六次、第七次北伐已经打垮了北元。其后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蒙古即便有两次打到了北京郊外,但是那也只是回光返照,并不能动摇明朝的根基。
巧合?
郭桓案跟朱老板的这两次北伐又有什么关系呢?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年),此案牵连甚广直到洪武十九年(年)才算了结。而洪武二十年(年)二月初三,冯胜率领的北伐大军便已经抵达了北京南部的通州城。
有这么巧的事吗?
更巧的是,在洪武十七年(年)六月,第五次北伐获胜的消息传到金陵城的同时,上任不到半年的户部尚书栗恕被贬为福建左参政。郭桓案的主角郭桓,被朱老板命令以户部侍郎代户部尚书。
朱老板的这个任命,当年在金陵官场肯定在背后是有不少争议的。因为根据码字的看到过的一份资料,郭桓在洪武十七年被任命为户部代尚书之前,就曾被朱老板任命为代尚书(不清楚是哪个部)过。但是因为他能力不足表现并不令朱老板满意,便被外派去了山西做布政使。
这么一个人,居然又被重新启用为代户部尚书,金陵的官员们当然会感到奇怪。不过在《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中,洪武十七年前并没有出现过郭桓的名字,所以这个说法存疑。
当时的金陵官员对于郭桓走马上任户部尚书也就是私下议论一番,大家虽对朱老板的这个任命有异议,不过谁也没胆子去向朱老板提出质疑。洪武十三年(年)的胡惟庸案到这会尚未了结,谁也不敢到朱老板那儿去触霉头。
不过,你不去找朱老板,朱老板会来找你!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郭桓被朱老板启用为户部尚书,是朱老板给大明大小官吏,还有一群明朝特定人群准备的阎王帖!
案发!
洪武十八年(年)三月,不管是听到了风声还是被人授意,反正御史余敏、丁廷举上书朱老板告发户部代尚书郭桓结伙贪污!
朱老板最恨贪污了,何况还是掌管天下财富的户部!
于是,胡惟庸案中表现出色的亲军都尉府,在洪武十五年(年)升级成了锦衣卫仅仅三年后,便迎来了它成立后负责调查的第一个大案——郭桓案。
四月郭桓被缉拿下狱,郭桓案正式爆发!
郭桓案发生后,整个金陵一下被腥风血雨所笼罩。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说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代尚书左侍郎麦至德、兵部侍郎王志都被朱老板给认为是工部代尚书郭桓的同伙给剁掉了,整个六部最后就剩下了吏部和兵部尚书!
显然当年明月没有认真去查对,这里面错误有两处。
第一赵瑁是吏部尚书兼礼部尚书,所以郭桓案里逃过一刀的六部尚书,只有兵书尚书温祥卿;
第二兵部侍郎王志并没有卷入郭桓案,他于洪武十九年(年)病逝,追封许国公,谥号襄简。王志在死后被‘查出’是胡惟庸的同党,但是朱老板居然大度地表示王志已死就不追究了,王家人脑袋神奇地留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弄清楚了《明朝那些事》里关于郭桓案的错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郭桓案对兵部的冲击并不大。
可为什么一个户部代尚书郭桓贪污,竟然使得六部里的五部跟着陪葬呢?
因为锦衣查出的郭桓贪污数量异常巨大,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据朱老板亲自参与编纂的《大诰》所记载,郭桓一伙贪污了多万担的粮食转手卖掉获利!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朝那时一年国库的粮食收入,还不到万担!
这绝对不是郭桓一个人能吃得下的,肯定得有一堆手眼通天的同伙才行啊。
咦?郭桓满打满算只担任了九个月的户部尚书,他要是贪污了万担粮食,那不是意味着明朝国库一粒粮食都没收上来吗?弄得这么明显,怎么能瞒过朱老板遍布天下的眼线呢?这会朱老板可是已经有了锦衣卫啊?
《大诰》朱老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必须解释清楚,否则没人会信郭桓贪污了这么多。所以他在《大诰》里这么解释到,郭桓等人向民间‘借粮’补了窟窿。郭桓等人从负责收税的商贾、大地主那里,借了多万担粮食运进了国库。所以,从国库收支看一切很正常,没有任何毛病。
可是,这比明朝全国岁入还多的粮食,郭桓他们有能力还吗?
当然没能力还了,这明摆着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换句话说,郭桓等人将明朝税收直接翻了一倍!
对这一点朱老板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他在《大诰》里义愤填膺地质问道,郭桓你们拿什么去还?
从朱老板在《大诰》中透露的信息看,显然朱老板认定,这些被迫交了一倍粮的商贾、大地主是受害者,他们是被郭桓欺压不得不忍气吞声。
但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却跟朱老板在《大诰》里的态度南辕北辙。
《明史·刑法志》如此记载了郭桓案的结果: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檄赃所寄借偏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也就是说,朱老板把他嘴里的受害者们基本都认定为帮助郭桓销赃的同党,杀的杀流的流。天下但凡有些资产的地主,各地的行商坐贾,都被牵连到了郭桓案里家破人亡,他们世代累积的财富全部都进了大明朝的太仓(国库)!
疑点
朱老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气糊涂了,以他那么聪明绝世的人,竟然在《大诰》里犯下了一个‘逻辑’错误,为我们一窥郭桓案的真相留下了一个‘小孔’。
朱老板居然在《大诰》里给我们交了一个底:郭桓他们从事这种行为已经有两年多了!
咦?
按时间推算,这两年多间出任户部尚书的至少有王时、栗恕、郭桓、徐铎。
没错,根据《明实录》记载,郭桓下狱前就已经被免去了户部代尚书之职,由山东左布政使徐铎所代替。明实录在这里记录了郭桓此时职位为户部右侍郎,这意味着郭桓是以户部右侍郎代户部尚书。
朱老板说户部两年来都是在这么操作自然不会是信口开河,因此最早这么干的至少是栗恕的前任王时,王时在洪武十六年(年)全年都出任大明朝户部尚书。要知道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一年间,户部尚书先后由44人担任,尤其在洪武中前期户部尚书变换特别频繁,王时能干满一年可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可是这个王时,码字的完全找不到他的资料,似乎被明朝官档故意删去了一般。
而栗恕根据栗氏族谱记录最后在家中老死,显然并未受到郭桓案的牵连。
因为郭桓的职务是户部右侍郎,而明朝官职以左为尊,所以在郭桓之上很可能还有一个户部左侍郎。如果这个左侍郎真的存在,那么朱老板越过这个左侍郎任命郭桓为代尚书,明显地就不合规矩。而郭桓案发生后,任何资料都没提及有这么一个户部左侍郎,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牵扯到郭桓案中了。
从郭桓案被处理的六部官员看,唯有兵部置身事外。这会兵部正在为朱老板北伐辽东进行筹备,显然它能逃过一劫并非侥幸。而且郭桓案中被处理的都是文官,这些官员或多或少与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有交集。胡惟庸案是以年朱老板处死李善长做结的,作为发生在胡惟庸案期间的巨案,郭桓案会跟胡惟庸案没有一点关系?
归纳一下郭桓案中的疑点:
1.郭桓案中,为何六部中唯有兵部没有牵连其中?
2.郭桓所贪万担粮食是通过什么渠道销赃的?怎会没有任何记录?
3.郭桓案的受害人,那些被郭桓敲诈勒索的商人、地主,为何反成为了案中朱老板重点打击的对象?朱老板说他们帮助郭桓销赃所以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可国库里粮食没少收一粒,郭桓只是从他们那另外勒索了钱财,这不就是强行索贿吗?这怎么就成了销赃了呢?
4.为何朱老板言之凿凿地说户部‘借粮’已经有两年,可是郭桓的前任栗恕却没有被牵连?
5.出任户部尚书不到九个月的郭桓,为何就能拉拢五部官员跟他一起贪污,这么大一群人参与其中,可为何直到半年多后才走漏风声?
答案
结合种种,码字的大胆推论下:
户部向地主、商人借钱是朱老板授意而为的,其实就是变相地将税提高了一倍。但是因为北方战事频频,因此明朝国库依旧还是入不敷出。虽然朱老板已经下定决心要解决掉辽东拥有重兵的纳哈出,可这需要20万大军啊,军费从哪来呢?
于是朱老板将目光锁定在了郭桓的身上,可为什么偏偏是郭桓呢?
因为他手脚不干净。
果不其然,郭桓上任后在执行一贯的‘借粮’过程中,擅自加码为自己捞了好处。于是,朱老板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机会朱老板已经等得太久了,他等了五十年了!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明太祖祭父母文这是朱老板亲笔为父母新造好的陵墓前的石碑撰写的碑文,这其中朱老板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朱老板父亲朱五四死的时候朱家已无立锥之地,不是同村的刘继祖看朱老板家可怜,给了他们家一块地用于安葬朱五四,那朱五四只能暴尸荒野了。
朱老板家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境地,元朝的包税制无疑是重要的推手。
包税制如字面理解的一样就是国家把一个地区的某种税——比如扬州的盐税承包给个人,每年国家收取承包费,而扬州地区的盐销售就交给这个承包人垄断经营。国家的承包费可是很贵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盐价自然也就腾腾往上冲了。
包税法是北宋发明的,由于实行中问题太多,北宋没敢大力推广。可到了元朝,包税法却发扬光大起来。连一代名臣耶律楚材都拦不住,包税制在大元朝的全境四处开花蓬勃发展起来。元朝是一个重商的朝代,再加上各个汗国据有四方,所以元朝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贸易都大发展,自然元朝的商人们腰包就鼓了起来。
商人逐利,既然你大元朝敢推行包税制,那商人们自然就敢接招,最后商人们连大元朝的纳粮都承包了。包税制在元朝商人们热情地推广下,整个大元朝那是一个百物腾贵,再加上官吏们个个‘天高三尺’,于是元朝小民们富的‘屋多三进’,穷的卖儿卖女!
朱老板的父母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可是在这些包税商人的压榨下,他们辛劳一生却竟然落得个死后连葬身之地都没有的下场。朱老板对于这些他幼年时,冲进家里催税的商人们的嘴脸,那是一个记忆犹新啊。
明朝建立后延用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包括这个包税制也被延用下来,当年逼死朱老板父母的商人们在大明朝继续包税。之所以朱老板‘借粮’,这些地主、商人们明知有借没还愿意‘借’,就是因为包税制的红利太诱人,他们舍不得放手啊。但是毕竟改朝换代了,不能像元朝那样捞了,对于明朝这些商人们暗地里颇有怨言。
对于商人们的私下抱怨,手眼通天的朱老板,岂会一点都不知道?
反正欠的粮,我老朱也还不上,包税制这个毒瘤也得铲除,顺便也为当年被你们逼死的朕的父母报个仇吧。
不愧是朱老板,一个郭桓案一石五鸟啊!
把债主们全剁了自然不用还钱了;
顺便将包税制从根刨除,使得国家对地方掌控大大增强;
出了自己心中半个世纪以来的恶气;
胡惟庸案没解决完的人,趁机敲掉了一大堆,这下李善长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还有郭桓案最根本的目的,筹集军费也达到了。
不愧是朱老板手够黑心够狠!
从郭桓案发的第二年洪武十九年(年),到蓝玉北伐的洪武二十一年(年),这三年间朱老板当皇帝之余,都身兼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直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年)朱老板才任命了新的户部尚书杨靖。
朱老板这三年间抓着人事权和财权不放,显然都是为了北伐的需要。
恶果
郭桓案带给明朝的除了征纳哈出的胜利外,还给明朝带来了一连串的后遗症。
郭桓案有一个前奏。
朱老板为了专心对付北元,当倭寇袭扰沿海时,他直接下令禁海闭关,禁止一切海外贸易以免造成倭寇坐大。这时明朝通向西域的道路被蒙古汗国所控制,实行海禁闭关也就意味着明朝停止了与外界一切的商贸往来。这意味着工商业能带给明朝的税收红利消失,让民间工商业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令他敢于拿民间工商业开刀。
自宋朝以来蓬勃的海外贸易一下被朱老板清零,福建、浙江等地靠海外贸易吃饭的商人集团,不得不铤而走险进行国际走私。他们慢慢壮大起来,到了嘉靖时期甚至敢以武力逼迫明朝开关,也就是史书中所谓的‘倭寇’。
接下来天下商贾被朱老板以郭桓案一网打尽,这使得自汉朝开西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由于郭桓案中明朝的民间工商业被全部摧毁,整个明朝的经济倒退回了真正的小农经济。
郭桓案后明朝的所有工商业都被朱老板收归国营,农民出身的朱老板却很有经商天赋,他为了能让国家垄断工商业利润,颁布旨意停征栈税禁止民间开铺!
这在全球资本主义萌芽大潮中,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举措!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重开栈税,但是他那会有本钱从事工商业的明朝富人,无不是官宦人家出身。这导致有明一朝官商不分,各种垄断经营横行,使得明朝工商业发展一直较慢,直到徐阶掌权后才有了较大的起色。
虽然朱老板的不孝子朱棣打着朱老板说得就是真理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大明政权。但他还是派郑和六下西洋,以封贡的方式绕开了朱老板的禁海令,重新开启了与海外的贸易。但是明朝外贸一直被官方垄断,外贸成为了给明朝皇帝找海外奇珍的途径,这使得明朝外贸一直处于入超的情况,金银大量流向海外。
这倒逼地明朝不断在国内开发金银矿弥补外贸赤字,使得明朝一直被开矿引起的民变所困扰。外贸赤字问题虽然后来被徐阶解决了,明朝外贸进入了出超时代,可是开矿带来的恶果却一直纠缠明朝直到它灭亡。
而封贡带来的问题就更多了,无论是土木堡还是俺答入寇,乃至努尔哈赤反明,都跟封贡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贡虽然问题多多,明朝历代皇帝却没有改变这个制度的动力。因为封贡制度令皇家垄断了对外贸易的利润,这大大充实了皇家的腰包,明朝历代皇帝自然舍不得放弃这块‘大肥肉’。
郭桓案也是明朝特务政治的开端,锦衣卫这种破坏司法制度的私器,让明朝皇帝们甘之如饴,以后还弄出了东厂等等更多的妖孽来。这些妖孽祸害天下,整出了一幕幕人间惨剧,也让朝野对明朝皇帝日益离心。
郭桓案朱老板倒是爽了,可他的后世子孙们却不得不一直为他还债,到明亡都没能还完。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史林探秘:古代出兵几十万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