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别样的历练

近日研究僧初试成绩陆续可查询,围脖热搜上也时不时蹦跶以“考研”或“国家线”为关键词的词条,egg稍微感慨之余,也把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十多年前,那会儿自己的考研历程似乎也没啥值得提的,就是好好准备就完事儿了!但细分一下,还是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吧。

阶段一:一心两用

第一年考研失败后,egg沮丧了几天,也尝试了调剂,最后还是没能获取深造的机会(感谢双鸭山大学给了自己“二战”的机会)。一番思考后决定再考一次,还考不上就拉倒。但那会儿其实也有在找工作,只是不太用心,毕竟更想读研。到了年中的时候,一个比较好的就业机会突然来袭,那会儿南京第一次大规模地招社区工作者,只针对26岁以下历届本科生和南京籍的历届大专毕业生,而且文科类专业+持社工证优先,这在当时真的是很有先天优势啊!当年班上估计得有十多人都报考了(现在至少有三个已经做到社区书记或主任了,Imsoproudofthem),于是选择在这个时候显得灰常重要。那会儿报名时就要求选择行政区域,然后各区按照分数排名确定面试名额。egg当时报了最热门的鼓楼区(省和市的中心区域,且较多高校本部也在此),成绩出来时,呵呵,没过鼓楼区的线(还有玄武区),但换在其他区分分钟进入面试环节,而且还很靠前,但,这就是命啊!!!在等待考试结果的日子,egg就在跟同学合租的房子里看书复习,或是跑去考研书店找教材(英语和政治),7月的南京不是一般的炎热难耐,在户外完全可以来个免费桑拿,太考验心境了。知道社区工作者与自己无缘后,egg简单收拾了一下心情,去姜堰看了场乒超联赛,在南通玩了几天,月底就跟南京沙扬娜拉了。

现在回过来看,自己的确是“一心两用”,边求职边复习,前者无疾而终,其实即便有着落,egg估计也不会久待。当时的想法有俩:一是若考进社区了,就边工作边复习,次年还是要考研;二是若没考上,那就心无旁骛地专心准备咯。所以不管如何,再战一年研究生考试的念头和行动是不变的。

阶段二:孤军奋战

回到家后没休息几天就进入备考状态。起初是去家附近的区图书馆,或是在家看书,但发现都不行,效率非常低,氛围不能让自己进入“良好”模式。于是,egg调整策略,“山长水远”跑去大学里备考,每天清早扛着一大堆书籍(包括辞典)坐四十分钟(单程)公交车去西大(在车上听英语权当练习听力),找个没人或人少的教室看书做题(暑假图书馆不开门),咦,发现人还不少,包括暑假不回家的,自然也有研友哈哈。白天的时间就泡在西大的教室,其实还是蛮不错的,能找到看书的节奏,时间上也能自己掌握,到点就去食堂(办了张饭卡)或狗洞(务必怀念N多好吃的东西!)觅食,只是中午那两个多小时(12:00-14:30左右)极其难熬,因为全校教学楼集体断电!!!!!!要知道,那可是八月啊,南宁也是巨热无比的,每天恨不得泡水里降温,这倒好,的确也是泡水,只不过是汗水从头到脚湿透全身,根本无法午休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近一个月吧,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机械重复两点一线(家-西大),没人可以说话,那就将沉默转换为吃奶的劲儿看书做笔记。需要说明的是,当年伊卡斯特有参考书目,而且国家还出了考试大纲(就那一年,之后就木有了),这其实又进一步聚焦了“考试范围”,看上去好像很友好(后来事实证明不能尽信,要不怎么“shi”都不知道!)。那段时间egg的重点是两门专业课,不太确定当时有四本还是五本参考书目,除了最厚的那本是本科教材外,其他基本都没看过,得抓紧时间读一轮(其中侯均生老师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炒鸡难啃,当时觉得很晦涩难懂),书都被egg翻黑划乱了······英语就是储备单词和练习阅读理解(egg的弱项),政治先放着(那一年考试大纲调整很大,所以报了国庆的考研政治班系统学习,授课的就是现在依旧很火的押题高手)。心理上会觉得有点孤独,因为有些时候看书疲乏,或是莫名郁闷/负面情绪来袭时,能有个人唠嗑缓解一下是极好的,但当时木有,再加上自我调适功力还不足,所以也会不时影响整个人的备考状态。但也要感恩当时移动网络还没这么发达,2G时代的手机不足以让自己时常分心,还锻炼或强化了自己的专注度。

阶段三:并肩作战

九月,开学了,老友兼诤友也从hk回来了,我俩分别去图书馆办卡,然后结伴为期三个多月的备考。那段时间我俩分工特别明确,egg负责去图书馆占座(中午闭馆不能在里边待着),老友负责解决中午休息的地儿(她姨丈有间办公室就在图书馆边上,so便利!)。虽然我俩报考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但并不影响我们share公共课的资料,以及相互勉励。疲惫的时候在图书馆窃窃私语,或是跑去楼道闲聊一会儿,权当放松。当时不在一起复习但也并肩作战的同学还有几个,其中俩高中同学是考回本校(一个,egg八月份就在西大见过他,当时以为自己认错人,结果还真是他······btw,他就是清华毕业的,没保研成功竞争太激烈;另一个考西财,第一年也是考双鸭山没成功),一本科同学考南大还是南师。egg跟他们多少保持联系,以短信的方式共勉(每天复习完整个人都很累,没啥精气神儿上网)。

考研路上友人相伴,对于egg来说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事儿,当然这是有对比的,第一次考研时就是形单影只地单干,整个状态不是特别理想。

顺道说一下,在第一次考研的时候,egg就养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即每天早上买份报纸来看,完了之后再开始复习。之前在南京的时候,《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买的最多,报刊亭的老板都认得egg了······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第二次备考。为啥说这个呢,最后egg再揭晓谜底哈哈哈。

阶段四:一鼓作气拿下它

实话说,等待成绩的那段时间,egg甚是焦虑,为啥呢?前边儿说到那一年专业课出了考试大纲,egg备考过程基本就依着大纲范围盘了好几遍内容,算是比较充分(再回看,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稍微恶补了一些社会学的知识),结果第一门专业课的第一个名词解释就让egg惊掉下巴了,到现在egg都记得,几个名词解释就只有“社会流动”在大纲范围,而优势视角和MaryRichmond这种完全不曾想到的东东居然也拿出来考,简直了!!!所幸egg没把老师教的专业知识还回去,不至于答不上来。而第二门专业课才是致命的,当时egg自认为没考好,感觉答偏了,而且还把答题卡写串了,考完之后整个人感觉很糟糕,还给在华东师范读研的同学发短信“汇报”和求安慰。

许是老天看到egg的付出吧,查成绩时由忐忑变为激动(见下图,初试第三),但不至于像今天微博热搜的某位学生痛哭半小时(艾玛,至于吗····),因为当年同班的F同学考了多分(也是第一,其中一门专业课才被扣了6分还是8分)时,她自己是没啥反应,反而还被我们一群人“怒骂”,其实就是开玩笑,说她太坏了,把第二名甩得太远了,还复试个啥啊,直接9月份去报道得了哈哈哈。

扯远了,egg知道成绩后,就着手准备复试的事儿(尽管还不知道啥时候去复试),同时也告诉F同学自己的分数,让她在学校收到啥复试通知或事宜就及时告诉egg;自己则又跑西大图书馆找资料,往肚子里添加墨水;练习口语(有英语面试);还不忘找本科老师请教一些专业内容。

得知复试时间及安排后,egg和一个学妹联系敲定时间在魔都汇合(她也进了复试),F同学一边帮我们安顿,一边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分享复试经验。egg记得在伊卡斯特复试前后待了一周,一天起得比一天早,真有一种过五关斩六将的赶脚,最后一天上午在院办等候英语面试,完了又立马赶场去系办专业面试,结束时已接近中午十二点,但整个人都差不多垮了,心力交瘁,忐忑感依旧。好在成绩出的很快,许是想让大家都赶紧有个“了断”吧哈哈哈,最后egg如愿考上了,就酱。

其实很多场景都历历在目,而且那段时间egg还经历了很多“意外”,第一次在家过生日,突然大病一整天,考试两天严寒难耐(egg穿了三条裤子,四件衣服,印象中比在南京的冬天穿得还夸张),同学离世······尘埃落定后,egg回了趟南京,又走了趟南通还愿。

回过头来看,egg觉得有这么一些东西可供参考吧,尽管看似已经很“过时”,毕竟已是十几年前的经历:

第一,保持个人节奏。备考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定要做好规划,大致各科精力分配,小至每天时间安排,包括休息放松(egg亲眼看到和感受到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没啥计划,加上定力不足,在备考阶段先后放弃)。对egg来说,每天先看报纸就是一个良好信号,表明整个人是相对松弛的,这样的节奏过渡到复习频道是比较理想的。

第二,确保身体健康。那段时间egg严重缺乏锻炼,每天步行往返于校门口和图书馆勉强算锻炼(来回3km,合计30-40mins吧),加上那年冬天特别冷晚睡,终于在11月倒下了(幸好不是倒在考试前一天),报废了一天······康复后就没再敢晚睡,晚上也不看书了,宁可早点起床去图书馆,也不熬夜复习,伤不起,真的伤不起!

第三,感恩研友共勉。这点也许不适用相当一部分人,但对于egg来说,的确是有过对比才感受更深刻,同行的力量不可小觑,研友未必能给自己很直接有力的帮助,但是相互鼓励和支持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股正向的力量push自己向前行走,是让人舒服的,这同样也很重要。

当然了,没考上也未必是坏事(也许会有人觉得egg说这话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昨天在微博上看到某位老师说的一段话,egg觉得有一定道理,具体见下图:

(出处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bbfz/14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