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昨天,江苏邳州运河中学的老师向扬子晚报反映:学校1月末组织模拟考试,40岁以下教师被安排在考场里,跟学生一起考试。不少老师认为,校方此举是对老师的侮辱。12名老师用“交白卷”对抗学校。有教师称因此被停课。校方:只是业务练兵,没惹争议请交白卷的老师也想一想学生的尊严文/金陵晚报戚若予微博金陵老记扬子晚报载:江苏邳州运河中学组织模拟考试,让40岁以下的教师与学生同场测试。此举引发部分教师强烈反弹,认为此举是对教师尊严的侮辱。结果有12名教师以“交白卷”表示反抗,有的教师愤而摔笔离场。平心而论,如果仅仅是一场考试、哪怕是和自己的学生同场测试,也很难说就那么严重地伤害了为师的尊严——除非,组织设计者是成心要让老师们出洋相。然而即便如此,也还必须有一个能保证洋相成功的前提,即:老师的考试水准一定会让他们自己出洋相。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该校教师(至少是40岁以下的被要求参加考试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出了很大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用其他方式无法解决,只有通过让师生同场考试、并以老师考不过学生的结果来使这些老师猛省、用近乎羞辱的方式刺激老师的自尊心甚至是虚荣心,让他们用很low的考试分数来激励自己goodgoodstudy,daydayup。当然,我相信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至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一路假设下来,多少让自己也感染上了老师的愤懑和怨气,从而对他们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同时也突然惊觉:这种考试评价的套路,不正是学校、老师长期以来一直用来对付学生的吗?对学生们来说,哪一场考试不是“练兵”?哪一轮排名不关乎“面子”?哪一次测评不影响“尊严”?如果老师们连一场考试都受不了的话,那整天价在考试和分数里打转的学生们该怎么活?问题显然不在考试本身。对老师们来说,如果不是与学生同场考试,如果校领导只是设计一场检测任课教师水平的模拟考试,如果考试成绩严格保密,如果不是当着学生的面训斥老师……也许,没有人会从人格尊严的角度提出对这场考试的批评,亦不会以交白卷的极端形式来维护尊严。但是,这么多年来,全国包括运河中学这样的名校在内,有多少不是以状元论英雄?不是用升学率排名?不是用考试成绩分出优生差生?不是动不动就把学生家长叫到学校来训斥?考上名校可以为之塑像令学弟学姐膜拜,考砸了的只能打碎牙花花往肚里咽;成绩排名每周甚至每天都在滚动,红榜黄榜黑榜交替上演……在这种时候,有多少人——老师、校长、家长——想到了孩子们的尊严?不应该是这样的吧:老师有尊严,而学生没有;老师为了尊严可以白卷、摔笔抗议,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说一说自己对中国式教育的真实看法却被封杀。考试不是问题,是考试制度的设计出了问题。对老师进行一场考试没有问题,评优、晋级、教学评比,他们不都要考试么?从来也没听说过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但是用师生同场考试来预设“师不如生”的话,则其设计理念就出现了问题,而这种设计思路,还真的有损教师尊严——就像用分数、排名、升学结果来评价学生优劣、侮辱其尊严一样。其实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的教育及其评价指标的最大弊端,就是让人没有尊严。教师不能有尊严地教,学生不能有尊严地学,家长不能有尊严地面对有差异的孩子,社会也不能有尊严地看待和对待教育——这一切,导致教育顽固地向分看,向钱看,向权看,却离向人看越来越远。这是不是令人有些悲怆:一直用考试和分数这个神器刺激学生、逼迫学生、鞭挞学生并宣示自己存在的老师们,被一场几乎性质相同的考试激怒了;这种木匠戴枷和请君入瓮式的黑色幽默能不能真正令他们从当下的体制、机制弊端入手,去做些改变呢?毕竟,应试教育的沉霾既伤害学生、也伤害教师。这场小小的风波很快就会过去。维护自身尊严的老师们会不会为自己的学生去争取他们应有的尊严呢?这不是教师和校长的博弈,也不是学生和老师、家长的对战,而是一局关乎国家、民族和未来的大棋。在这里,尊严的意义是:立德。树人。师大青年微博:师小青的官微人人:师青——我们因热爱而常在——来稿请投:gqyvqq.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topaying.com/bbzz/12721.html
上一篇文章: 全国优秀特长生艺术素质测评寒假
下一篇文章: 有奖活动春联评选上线啦,投票还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