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苏仙区许家洞喻家寨邓源瀳作品
文庙,是古代专门祭祀孔子以及儒家先贤的场所。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诏告天下皆立学校,官设师职弟子,确立儒学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领域的正统地位之后,各地县学就与文庙连为一体,学生入学,官员履新,都要先到文庙祭拜,文庙成为封建统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统治象征。
郴州文庙的历史,应该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但汉唐时期的郴州文庙,早已被厚重的历史尘埃所淹埋。现有文献资料表明,郴州文庙始于北宋,地点在东山。
南宋乾道四年(),知州薛彦博以东山地域狭窄,遂将郴州文庙从东山改迁至城外西隅,即今文化路义帝陵南面。
郴州文庙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忠爱祠、东厢、西厢等主体建筑,泮池、棂星门、丹墀等附属设施构成一组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长沙岳麓书院。特别是文庙里有一块巨幅石质孔子圣像碑,名闻遐迩,成为郴州人引以为骄傲的文物古迹。
解放以后,圣像碑还立在文庙里。适存中学当时在这里办学,杂技团也驻扎在里面。年长沙华中烟厂迁来,整个文庙就成了华中烟厂的厂区。“文革”期间,圣像碑作为“四旧”,被烟厂造反的工人用八磅大榔头砸毁了。残破的石块作为填充物,砌进了附近的防空洞里。圣像碑从此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现仅存有拓片。
拓片上,孔子像清晰完整,线条流畅,上有篆额:至圣遗像。左边有清顺治十三年()郴州知州邓源瀳所书碑文:
先圣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万世帝王之师也。前代允名臣议,国子乡学俱奉木主。惟阙里有圣像,盖圣人之居,固宜因其形,容俎豆之尔。楚之黄梅邑庠,独有石刻造像,瀳宰县时,闻此圣像来得甚奇:县北五里,旧有桥,石覆其上,为风雨尘泥者不知几何年,人皆未之察也。偶有良骥经此,跪弗前。乘者曰:“必有神物。”亟扶石以水拭之,则上篆至圣遗像,旁书吴道子笔。移石归而奉之学宫安寝,蒇之未果。自是南任郴郡,郡之司训武陵胡虞孙经黄梅来,捧是像于瀳,听对之间,适遂初心。欣然曰:“圣人之道南矣。”爰鸠工勒之石以永其传。夫郴之山水秀峙,人文素会,鼎新在日,接圣人灵气,峥冠剑佩,有不应运兴起者乎?郡之教其自兹振焉。是为记。
大清顺治拾叁年岁次丙申孟夏月吉旦
奉直大夫治郴州事邓源瀳,同知孔东周,判官薛兆潜,吏目王兴邦,儒学学正江陵许师劭,训导武陵胡虞孙
从碑文内容得知,郴州文庙的圣像碑是邓源瀳于清顺治丙申年()任郴州知州时,依湖北黄梅县文庙的孔子圣像碑复制的。
据《嘉庆郴州总志》名宦志载:邓源瀳,字宗源,江南贡生,顺治丙申知郴州。持己廉洁,驭众宽和,暇即吟咏不辍,人称“风雅太守”。
这段碑文,其中说到他年在黄梅当县令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匹马(良骥)在郊外的一座小桥前,停步不前,甚至下跪,原来架桥用的石板下,是孔子像。
其实邓源瀳听到的这个故事,年前就有人听过,不过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梅,是江陵。据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元代黄梅县教谕陈可大撰写的《宣圣遗像碑记》:
至治二年春,沔阳之景陵薄靳良叔以公务抵江陵,游玄妙观,见唐吴道子图像,碑劲而古,貌恭而安。摩挲审视而知为宣圣燕居之像。诘其由,黄冠曰:“迩有当道执政者罗封,遇水梁,马嘶伏不进。策鞭数四,愈退却。令皂隶视之,报梁石有像,遂起而举植于此。”靳归所治,以告寮属。幕佐陶景山劝靳移文,取于江陵崇文阁,任回拓碑像以归。泰定丙寅秋,余职梅庠,陶君能言其事之本末甚悉。一日,于李和甫家塾得其像,呈之令尹景山李公,跃然以喜而感,亦随之曰:“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吴生神笔也,千载陆沉复见。今日仰先圣之灵,昭昭赫赫,遗像所在,自有神物为之守护。
这段故事,说的是一个叫靳良叔的人在公元年于江陵听玄妙观的黄冠说的故事,听说后又转告诉了他的幕佐陶景山。年,陈可大任职黄梅教谕时,陶景山又转告诉了他这个故事。陈可大后来在李和甫家塾找到了孔子像,并呈送给县令李景山,然后由李景山出面,组织刻像,才有了黄梅文庙里的孔子像。
邓源瀳在黄梅听到了孔子像故事,并没有见到孔子像。原因是十一年前的崇祯十五年()冬,张献忠陷黄梅时,县署、文庙尽被焚毁。大难过后,圣像石碑竟不知去向。
教职人员必须对孔圣人有执着的热爱。如同年黄梅的陈可大教谕执着的找到孔子像并呈送县令李景山,李景山据此图雕刻成了石像。年郴州的训导武陵胡虞孙用同样执着的态度找到了孔子像并呈送给郴州知州邓源瀳,但这一次邓源瀳也会据此图雕刻成石像吗?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
顺治三年(年),恭顺王孔有德被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从此孔有德开始单独统兵。他占领了湖南地区,但是湖南仍然有很多县以下单位没有收复。
年的郴州,清朝又占领了汝城、桂东两个县。此前,郴州知州杨士美接到赴浙江的调令,他都来不急等接任者,就赶紧走了。
铁骑一路向南,然而官员却不肯南下。洪承畴一见急了,想起在湖北黄梅遇到的那个秀才县令不错,于是直接向顺治皇帝要人:黄梅县知县邓源瀳,可升郴州知州。顺治皇帝批准了。
邓源瀳如此就由黄梅知县升任郴州知州。
这个时候的郴州,清朝和南明还在此嘶杀,满天的战火,民不聊生,邓源瀳非常想将图片雕刻成石像,但是,钱从何来?
邓源瀳决定到文庙去看看,走进文庙,他眼前一亮,有了。
他在郴州文庙忠爱祠里看到一块明代旧碑,这块碑是明万历三十二年()郴州乡绅为祭奠禁矿而积劳病逝的知州赵公申所立的。碑名为“郴州太守稷山赵公申闭矿冶、崇祀忠爱祠碑记”,碑文由郴州著名学子袁子让撰写。邓源瀳将这块碑的背面磨平,然后复制出圣像碑。如此一来,原碑的背面成了正面,原来的正面反而成了背面。
在黄梅孔子石碑年雕刻成功年后的年,郴州的孔子石碑也雕刻成功。
邓源瀳留下来的文章,现在找到就是两篇,一篇是上面讲的序言。还有一篇是他留在郴州喻家寨上的石刻。
工作之余,邓源瀳来到喻家寨,刻石留念。相比其他石刻,邓源瀳这幅石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小很多。
当时战乱刚平,百废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所以,就只能在石刻上少花钱,或者用原有的石碑,或者刻小点。
邓源瀳的节约,充分的体现在这两幅石刻上,不管是公款还是私款,都要节约。当然,这样节约律已的人,注定在升迁的道路上会非常的艰难。哪怕他前面秀才遇见兵,遇到了慧眼识人的洪承畴的破格提拔。
邓源瀳何时离开郴州的,没有资料记载。但《山西通志》记载:邓源瀳,浙江人,生员,顺治十八年任(浑源县令)。
《山西通志》的记载邓源瀳能找到的简历为:
年3月前,任湖北黄梅县令。
年3月后,任湖南郴州知州。
年,任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令。
一个能上又能下的官员,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秀才。
最后一个问题:邓源瀳是什么地方的人?1、据《嘉庆郴州总志》名宦志载:邓源瀳,字宗源,江南贡生。2、据《山西通志》记载:邓源瀳,浙江人,生员。3、喻家寨石刻落款:天印山人邓源瀳题。
天印山即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中部,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山顶平坦,故名方山。又因其四角方正,犹如一枚玉印从天而降,又称“天印山”。在明代,“天印樵歌”被列入“金陵八景”和“金陵四十景”之一,在清代,又列入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邓源瀳出身是秀才,两个记载都进行了确认。至于出生地址,只能确认为江南人,是江苏还是浙江,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