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有什么“真事隐”?《红楼梦》有没有隐藏“真事”?几百年来,中国有无数学人在研究、争论这个问题,很多学术流派由此产生。
应该说,《红楼梦》产生至今已经年多了,至今还让人十分困惑。远的包括高鹗、程伟元、蔡元培、王国维、胡适、陈独秀、吴宓、鲁迅、张爱玲、俞平伯等人,近的如刚去世不久的名誉红学会长冯其庸、“红学泰斗”周汝昌、红学家李希凡,以及著名作家刘心武、王蒙、红学家霍国玲姐弟等,他们也都不敢说自己对《红楼梦》很透彻。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虽然以白话写成,但很多年来,什么是《红楼梦》的主题仍然众说纷纭。其实,《红楼梦》书中对此已经说得很清楚。脂砚斋认为,“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就是书的“大纲目”。作者写《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为“闺阁昭传”,即为心上人秦红玉昭传。
《红楼梦》并不是自传,反着看其实也就是秦红玉的传记,里面隐藏的是皇帝和皇妃的故事。皇帝是指乾隆,皇妃就是曹雪芹所衷爱的秦红玉。
雍正年间,秦红玉在戏班子里当“小旦”,在曹府演戏得到了曹雪芹祖母的赏识,于是曹雪芹的祖母把她留下来,后来她给曹雪芹当了伴读书童。由于这个女孩儿聪明伶俐,人长得也漂亮,曹雪芹就非常喜欢她。但曹雪芹母亲把她收为干闺女,在雍正给弘历选妃的时候,曹雪芹祖母让秦红玉去“待选”,实际上把她献给了皇上。
秦红玉后来当了乾隆的妃子,雍正十三年和乾隆最初两年,她生活在皇宫里。这件事儿让曹雪芹十分难受,可曹家因此有了短暂的三年复兴。《红楼梦》作者所感叹的就是这“三春”,据历史记载,乾隆初年,曹家祖先曾经被追封,还有一些人成为官员。这都与秦红玉进宫当了妃子有关。
然而,秦红玉当了妃子以后,并不幸福,也没有生个一男半女,并很快被乾隆皇帝所厌弃,最后“斩情归水月”,投井而死。这就是故事的梗概,在《红楼梦》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里都写了。
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第五回的诗歌和“判词”写的是“金陵十二钗”的不同命运。但如果反着看,秦太虚就是“秦人太虚”,贾宝玉去的“太虚幻境”实际上就是秦人幻境,也就是秦红玉的幻境。在文本中,曹雪芹已经明确提示,所有诗歌和“判词”只是“咏叹一人”,并不是人们说的“金陵十二钗”。作者所咏叹其实只是“个中人”秦红玉一个人。
一般认为,《红楼梦》有回,现存曹雪芹原笔共80回。而事实上,有专家早已认为,《红楼梦》只有78回。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说袭人是“没嘴的葫芦”,而《红楼梦》故事缘起于葫芦庙,《红楼梦》由葫芦起,由葫芦终,曹雪芹写作非常完整。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的是“异兆发悲音”,第七十七回写的是“斩情归水月”,第七十八回写的是“芙蓉诔”,几回一脉相承。能反看的《红楼梦》只有78回,到第七十八回,《红楼梦》已经是非常完整的故事,而正看还需要一个结尾,这正是“风月宝鉴”的特点。
《红楼梦》的另一个写作目的是戒妄动“风月之情”。风月繁体字里面是“二”,在曹雪芹的字典里,“二”就是两只虫子,为蚂蚱和蝈蝈,即皇虫和国虫,全都是皇上的代名词。戒妄动“风月之情”就是不要老想着和皇上有瓜葛,他不是什么好人。
“斩情归水月”是美优伶秦红玉的最后结局,这正是作者隐藏并且叹息的“真事”,把这个结局醒目地写在第七十七回的标题上,这也是曹雪芹跟后人开的一个大玩笑。脂砚斋还曾经批注,宝玉就是“宝爱此玉”的意思。
第七十八回是全书的总结。贾政招集宾客儿孙讲述林四娘的故事,其实是嘱咐儿孙们要记住家仇族恨。“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是写李煦,因为青州是李煦的祖籍地。林四娘的“林”是“两株枯木”的意思。宝玉《姽婳词》中有“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是在说曹家和李家都是清朝的功臣,其功劳要远远大于现在立于朝纲的文武大臣。
脂砚斋认为,能解此书者,方有“辛酸之泪”。但年来,人们一直是正看,并没有人看懂《红楼梦》,因而也有了很多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