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著作权属夷水行舟(冯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不得以纸质形式出版。所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南京在过去有过许多别名:金陵、建康、江宁、石头城、天京、应天,还简称“宁”,到现在都还运用这个简称。这就是前文笔者所说的关系:金陵—石头城—宁国府,作者在文章中基于其写作目的,借用“金陵”地名,其实际目的是借用“石头城”三个字,借用“石头城”三个字的意义就是暗射交泰殿是一座“石头城”,因为交泰殿里放着乾隆二十五宝玺,这二十五枚宝玺有二十三枚是玉石刻制的,因此作者把保管二十五宝玺的交泰殿叫“石头城”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对二十五宝玺和交泰殿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看赖晓伟先生有关文章,在这里不多说。很明显,交泰殿才是“真宝玉”的“真家”,如果还想到江南江宁去寻一个什么甄宝玉对应曹家的另一支脉的人什么的,就是笑话了。有了上面的解释,宁国府的含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宁国府的含义明白了,第五回中关于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先回顾一下《好事终》曲词: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六朝妙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好事终》曲词前三句我将在另一篇解释《风月宝鉴》的文章中来详细说明。过去,人们对“箕裘颓堕皆从敬”或多或少有所理解,在此笔者还稍带解释一下,“箕”字本意为篾器,引申为做篾匠的手艺活,“裘”字本意为皮衣,引申为做皮衣的手艺活,“箕裘颓堕”本意为手艺人后代的手艺不如前辈了,《好事终》中借喻贾家的衰败都是因“敬”引起的,“敬”在小说故事中指“贾敬”,实际暗射雍正,因为雍正是“九子夺嫡”事件的主角,但为什么说贾敬暗射雍正呢?小说中多处进行了暗示,在此不细说,只说三点证据:一.是贾敬的死用了一个帝王之死的专用词汇“宾天”。二.是贾敬的死是“丹砂吃坏事”的,与雍正的死亡原因一样。这两个证据在小说第六十三回中,朋友们可以自己去查看。三.是贾敬的死亡时间与雍正的一致。雍正死亡时间是年10月8日,农历乙卯年8月23日,而在《石头记》小说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故事中,写秦可卿死后,为了葬礼体面要通过戴权给“贾蓉捐个前程”,这时需要给贾蓉写个履历来。贾珍听说,忙吩咐人写了贾蓉履历送与戴权,上面写道: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作者就在这个履历中夹带了雍正的死亡时间“乙卯科进士贾敬”,暗射“乙卯年敬死”,这不仅仅是巧合,因为雍正死后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谥号的第一个字是“敬”字,难道这都是巧合吗?有这么多巧合吗?再来说《好事终》“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一句中的“宁”字是金陵的简称,就是“石头城”。意思就是家事消亡的罪魁祸首是“石头城”,因为“石头城”中有二十五宝玺,皇子皇孙们为了争夺这二十五宝玺,不顾父子之情,不顾兄弟之情,“宿孽总因情”啊!这才是作者写“金陵”、借“金陵”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跳出历来红学始终围绕“曹家”研究的怪圈,就会始终在“迷宫”打转。在红学探究的路上,只有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一如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敢于突破大集体实行农村“大包干”一样,红学研究才有改革开放的春天。夷水行舟年5月1日写于夷水之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jj/1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