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临终前,为何对紫鹃说自己身子还是干

我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和宝玉应该是柏拉图式的恋爱,精神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心意相通,宝玉和大多数男人一样,家里的老婆解决个人需求,到外面寻找精神寄托,不知道黛玉知不知道宝玉和袭人的事,以黛玉的性格,知道后又怎么还会对宝玉有感情呢?

黛玉临终告诉紫娟,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死后好歹让他们送我回南去,这里的深意是她看透了贾府虚伪的人际关系,自己身处贾府大染缸只与宝玉相知相爱,可最后还是被人抢走所爱,人生无望,万念俱灰,但身为外戚,她不是贾府中人,死后她也不愿留在此地,她想魂归故里,依傍爹娘,她告诉紫娟自已的身子是干净的,虽身处污淖,却出淤泥而不柒,她没有给自已爹娘丢脸,她以清白之身回归家乡告慰九泉下的爹娘,黛玉虽死,但她灵魂中固有的圣洁的光辉品质却为无数后人所称道。

黛玉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贾府的一员,未来必是二奶奶了。所以,平时做派,哪怕有些逾越规范,只要无伤大雅,她都不会过于隐藏。众姐妹平时调侃揶揄,她都没有激烈反抗和反对。一个谨小慎微,身处别人屋檐下的贵族小姐,这样奋不顾身地投入,不在乎名声,不在乎利益。她斩断了所有退路,没有思考过,如果宝二奶奶不是她,那些和宝玉的过往,是不是有些轻率。到她生命最后时刻,才觉得原来寄托了她美好理想的贾府,从根本上就没有接纳过她,从始至终,她都是个客人。能干干净净地离开,魂归故里,还给故乡一个洁净的自己。

林黛玉死前恨贾宝玉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不能理解,只能说明读者对女性的情感了解不够透彻。不能不说男女对情感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区别的,何况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呢?贾宝玉没等林黛玉咽气就娶新娘,对林黛玉来说是真的不能接受,真所谓“爱得深才恨得切”,如此而已。

老太太虽然很喜欢黛玉,可惜她身体状况太差了。谁也不会娶一个有病的人当孙媳妇吧!再就是按照现在人的观点,两姨亲可以结婚。姑舅亲不行。不过那个年代不说这些。主要是宝钗有家人做主。黛玉孤孤单单没人做主。最后很佩服宝玉的。没有娶到所爱之人,最终出家当和尚了。很有风骨!

我本洁来,还洁去。这封建时期贾母的势利,因为黛玉父母双双离世无依无靠,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贾府人人本知黛玉与宝玉的感情,却因为背景关系,贾母选择了有背景的宝钗与宝玉成婚。而忽略黛玉的心思和情感,万念俱灰,无依无靠唯有父母是自己最可依的。对于大家的猜测她要告诉世人,她的情感是真的,也是纯净的。而对于宝玉是失望的。我本洁来,还洁去,黛玉的爱没有逾越任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的灵魂本来都是独立自由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一场考验,黛玉的一番傲骨,使她与众不同,质本洁来还洁去,干净的一生,虽然深陷泥泞沼泽之中,但是她的灵魂与肉体都是干净的,她的爱是纯粹的。

黛玉葬花就是葬的是自己,其实她就是不病死也会自杀的,不要把我的东西给那些臭男人就说明她是不会嫁给别的男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死了应该是在家的附近选一个山清水秀开满花的地方葬了…虽然不能入祖坟,但是毕竟和自己的父母离得近点…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爱最无私,她可以没有任何条件为孑女承担一切危险和苦难,但今世不同往世,子女有条件奋争,自强,保护自己,更保护爹娘,所以女士不必为自己不够强大而自责,在孩子有不顺时做父母给予鼓励,安慰就可,而黛玉在死后依傍父母,身处贾府这个封建家族,黛玉寄人篱下毫无主权,以贾母为首一干人对黛玉的好也只是表面功夫,一旦牵涉到家族利益,仍表现出冷酷自私的一面,不惜对黛玉痛下杀手,黛玉身为一弱质女子面对风刀霜剑严相逼毫无抗争之力,命终弥留之际,她想念那早已离世爹娘,可见此时代黛玉心中有多绝望,唯一可做的就只有死后以清白之身魂归故里依傍爹娘,这是一个弱女子对贾府也是对封礼教的血泪控诉!

这也是清高,孤独,心境绝望下发出的悲愤之语。更加渲染出孤独苍凉的气氛。反映了黛玉对于贾府的不认同。甚至是鄙视。以黛玉的性子,她的话就是骂贾府,与贾府切割,即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质本洁来还洁去。作为古代女子,在那个时代也是对于林家家族的一个交代。在最后时间里,女子最看重这个,已经没有时间交代了,就一切从简。说出以上泣血话语。是对家族和自己尊严的捍卫,也是对贾府的控诉与鄙视。高鄂把握得还是比较到位的!说高鄂不对的是不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理解古人。

黛玉与宝钗

我觉得曹先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把合二归一了,这两个人物在他心目中是平等重量的,读者有些人不喜钗,认为她是第三者,其实封建社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宝钗是内心比较愿意嫁上进之人的,宝玉不是她理想的。书中描写的她是宽容厚道待人。金钏跳井亡,她把自己新装给死人穿,赵姨娘被别人看不起,她却没有,她扑蝶听到小红对话,情急不让小红等害怕听到,急于警告一下,脱口而出颦儿哪里跑,却被说成是心机,其实是人们的误解。

从黛玉生活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她自怜更自爱,虽是性情中人,却善良坦诚,从不背后耍手腕,她是我红楼梦最喜欢的人物,还有王熙凤也喜欢,薛宝钗坏也坏的明处。

但也只有薛宝钗结局最好!她仿佛是一个完美的人一样,荣辱不惊,美若天仙,知识渊博,为人处世无懈可击。因留有宝玉遗腹子要等“高魁子贵”,宝玉的儿子中了状元,在朝廷当官被封为诰命夫人以后才回归金陵十二钗正册。

心里还是觉得黛玉不过是那个未入世的少女而已,曾经的我们很多都是如此心态,公主病,小洁癖,求完美且傲娇地为人处世着。

可过着过着,出世后,就逐渐变成了宝钗,不是说我们圆滑世故八面玲珑了,其实,只是更理性更成熟,是看破尘世俗事后的放下,更懂得了如何在规则下很好的生活了。

而萧伯纳说过,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性的人。

这就是我喜欢黛玉的原因,她代表的是我内心曾经的那个自己,那个未被世俗所浸染过的还算纯洁执着的任性孩子。她是我埋藏于心里的那个光明和希望。

也喜欢宝钗,因为大多数我们最后最终都只能如此成熟理性,才能活下去,过得更好。一切无所谓好或坏,也没有对或错,这就是生活。她代表着我的现在和未来!

重读红楼,发现就把它当作一般的长篇小说看,不冠以四大名著的名号,就是写一家子的大大小小的事儿嘛。尤其心疼宝钗,她的举止端庄言行得体还不是家庭和生活半培养半”逼迫“出来的么,很多时候她表现得特别贴心,不论长幼大小高低贵贱,也不是故意讨好拉拢人;而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简直不能更赞,各种心证意证,黛玉起初的小性子哪次不是为了他,其余时候也很可爱和善嘛。就是可惜以前被教科书和一些所谓大家的歪门邪道带偏了,什么封建礼教大家庭什么宝钗世故城府深以及各种根据细节无根据地瞎考究瞎推测最后瞎扯,害的我读红楼多年到今才真正看到它的美。

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原作者真迹,就看后四十回背后故事的内涵,即伏线,这个伏线是外行人续不出来的!而程高本的大结局,“贾宝玉”最后重新变回石头,和甲戌本开篇的“贾宝玉”这块石头投胎下凡,形成了高度完美的前呼后应,堪称巨笔。在程甲本的后四十回中,王熙凤,秦可卿,甚至鸳鸯、尤三姐等都出现在太虚幻境里。表明程甲本是原作者真迹。

也有人说高鄂只是整理,不是他写的,他收集的就是曹雪芹的手稿,只不过前面是经过曹雪芹精修过的,后面的稿子因为曹雪芹已经病重,来不及精修而已。还狗尾续貂,红楼梦的结局本来就是已经注定,偌大的宁国府和荣国府,竟然连一个秀才都没有,靠的只是一个在宫里的妃子,家族既不能给宫里的妃子引以外援,增强其后宫地位,反而靠着她来支撑门户,这种家族不没落谁没落,在其他权贵眼里,这就是可以吞并的肥肉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nr/15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