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梅岗南京最早的梅花山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作者周昭琦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雨花台梅岗南京最早的梅花山(源于金陵晚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下图:(图一)剪报;(图二)年,作者与风景区第一代员工黄立辉师傅,合影于雨花台主峰南侧。3月9月“老南京”登了一篇关于一、二百年前南京门西龙蟠里家家户户曾在山头上栽培梅花树的往事,并成为这里的习俗。不过,这里梅花山的最初起源于清代,历史不算太远。其实,南京最早的梅花山岗位于雨花台梅岗。我曾在雨花台陵园工作过,得知了解这个山岗上的梅花树最初栽培于东晋时期,属南京最早的梅花山(钟山下梅花盛于明代),如今这里的梅花树种,注要由古代保留下来。现在,进入雨花台风景区无需买门票,这里古迹多多,已成为南京人赏梅很实惠的地方。南京最早的梅花山雨花台东岗上的梅岗,历史上称梅岭岗。据史书记载,东晋大将梅赜在这里屯兵。唐宋时代,梅岗上植梅成片,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赏梅佳境,是南京最早的梅花山。历经数百年,梅花景色至今不衰,据说仅岗下的刘家花园就有梅花树五百余株,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日,金陵士大夫们相约,雅集于梅花园中。文人墨客们呤诗结社,坐于香雪海中,历史上为金陵文坛一大盛事。如今雨花台风景区,重建梅岗岭雄风,使梅海再现当年风采,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梅花与风景陵园苍松翠柏相依成体。梅岗这里新建了访梅亭、寒香轩、问梅阁、梅花观赏廊等梅花山配套景点。现在雨花台梅岗,已成为南京梅花节的重要分会场,这里开放的丛丛白玉兰、迎春、金钟花、金丝桃、映山红、杜鹃等花木,构成一条春意盎然的赏梅花境地。春季漫步梅岗0.其中。滿树梅花含苞待放,似霞的红海、雪般的白梅,让人目不暇接。梅岗上古迹多多梅岗一一紧邻雨花东路,相传东晋功臣豫章内史梅赜家居岗下。并屯兵于此。梅赜死后,朝廷即在此建立“梅将军庙”。故又称东岗为“梅岗”、“梅岭岗”、“梅赜岗”。南朝四百八十寺,梅岗周边就有建初寺、高座寺为主的三十多座寺庙,并留下了高僧讲法,感动上苍,落花(雨花石)如雨的传说。唐宋时期梅岗成片梅花,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赏梅胜地。李白、王安石等名家均留下了诗篇。明清之际,梅岗上的文物掌故“雨花说法”、“木末风高”入选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梅岗上有宋代杨邦乂剖心处、明代木末亭古建筑群、方孝孺墓、乾隆御碑亭、辛亥革命阵亡将士人马冢、江南第二泉等古迹景点。每年阳春三月,雨花台梅岗梅花竞相开放,成为南京市民赏梅的又一处好去处。江南第二泉曾有“两眼泉”在今天雨花台高座寺的斜对面,是江南第二泉。该泉原来有两座泉眼,都并列在这里的湖塘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这里看到,泉水不停冒出,湖水距离地面也很近,有的游人渴了就直接捧泉水喝。我家祖坟在雨花台南面的花神庙,记得每到到清明上坟,踏青路过二泉时,我们总要去那里就要坐上一会儿。记得当时这里是有一座破庙,里面有和尚,老和尚在这里卖泉水泡的茶水。另外,不时还有城里的送水工,拖着有木制水箱来运泉水,来此打水,拖往城里卖泉水。据说这二泉水很养生,城里的一些大户人家,特喜欢将泉水当饮用水,于是就有了卖二泉水的生意。那时城南大街小巷,总会听到有“卖二泉水”的吆喝声。这二泉水,在当时已有一种商业风味了。梅岗有“二泉”,也该有“一泉”吧,我看到过在二泉南侧的有个水井,旁边曾标有“一泉”两字的牌子,但我没见过有关史料记载。其实,过去的二泉称他为“第二泉”,并非有第一第二之分,只是因有二个泉眼而已,现在二泉的两泉眼早无水,已消失掉。因在这里曾有永宁寺,因而二泉也曾称“永宁泉”。梅岗上的方孝孺墓方孝孺(—年),浙江省临海人。建文帝(朱元章孙)召为翰林侍讲。深深得到建文帝信用。年,燕王朱棣打着“靖难之师”的旗号攻入南京,此时建文帝不知下落。燕王当皇帝夺皇位心切,于是起用方孝孺,即位诏书,诏告天下。方孝孺将笔掷地:“死就死吧!要我起草诏书,办不到!”朱棣勃然大怒,立即叫人用尖刀插入方孝孺的嘴里,方孝孺顿时齿碎肉绽,血流满面。朱棣随即命令将方孝儒监禁入狱。一面命令搜捕方孝孺的亲戚、朋友,然后再将方孝孺从监狱里提出,带到中华门外的街市上,残暴地施以车裂之刑,裂尸示众。方孝孺临死不屈,慷慨就义,死时年仅四十六岁,其亲友被连累而死的有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的遗骸,被人偷偷拾起,并埋在梅岗上,这就是现在的方孝孺墓。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清代金陵四十八景有一景“木末风高”,指的就是位于梅岗东侧的木末亭。木末亭始建于元代明代。“木末”二字出自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的《绝句》诗: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木末亭,亭在木末之上,木末亭位于梅岗的最高处。每到春日,文人雅士纷纷登上梅岗。吟诗作文。同城好友会聚木末亭饮酒谈笑。秋风助兴好不逍遥。木末亭在众多亭中享有盛誉,固然因其雅致。然而“木末风高”还有另一层涵义:高处不胜寒,亭既高,风更紧。紧依木末亭,有明朝大学士方孝孺方正学先生之墓。清末民国的张通之杂咏“金陵四十八景”突出了“木末风高”的内涵。我小时青少年时期,春天经常到梅岗上玩,这里还保留着战争年代的钢筋水泥地堡,同伴们在地堡里钻进钻出。还有的同学爱来这里放风筝。我们还在在岗上唱儿歌:杨柳生‘’放风筝;杨柳死,踢毽子。那时,每到清明前后青少年们都喜欢自己更新制做各种各样的风筝,拿到梅岗上去放着玩,地高风大,放风筝好上天,真是快乐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ys/1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