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共筑和平梦东郊丛葬地悼念活

东郊丛葬地现场。

“大手拉小手”共筑和平梦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东郊丛葬地悼念活动侧记

  紫金山麓,灵谷寺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的环抱之中,冬日阳光穿过树梢洒下点点金光,透着静谧与安详。

  昨天上午10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东郊丛葬地悼念活动在这里举行。参加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大手拉小手·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遇难处(丛葬地)”全媒体行动的77名大记者和77名小记者,以及玄武区孝陵卫街道的干部群众近人来到纪念碑前,共同悼念遇难同胞,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近名市民东郊共悼“国之殇”

  上午9点,距离悼念活动开始还有一个小时,现场已经围满了大批市民。纪念碑前的狭长走道里排起了四列长队,人群中有孩子,有老人,不同的面孔有着一样肃穆的神情,幽静空旷的林间,只听得到寒风拂动枯叶的沙沙声。

  时针一点点地推移,现场人群越聚越多,纪念碑前只能容纳几百人的空地,在不觉间已经挤进了近人,迟来的市民只好站在四周的林间空地,面朝纪念碑静静地凭吊。

  10点整,悼念活动正式开始,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奏响,雄壮激昂的国歌声在空旷的林间升腾回响。在防空警报拉响的一刻,人们低首肃立,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

  “年12月,侵华日军疯狂实施南京大屠杀。我东郊一带,惨遭杀害之无辜同胞,尸蔽丘陇,骨暴荒原,因久无人收,而至腐烂腥臭……”默哀结束后,江苏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行政学院教授李继锋诵读了东郊丛葬地纪念碑碑文,77年前的沉痛记忆再一次压上了人们的心头。

  77年前,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之下,30万同胞生灵涂炭。其中,多名遇难同胞的尸骨,就埋葬在灵谷寺脚下的东郊丛葬地。时间可以洗去城墙上的血迹,却抹不去铭刻在人们心头的伤痛记忆。

“大手拉小手”传递和平祈望

  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启动了“大手拉小手·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遇难处(丛葬地)”全媒体行动。南京日报、金陵晚报、龙虎网、南报网、东方卫报、周末报、现代家庭报、金陵瞭望杂志社8家媒体的大记者,携手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学校、瑞金北村小学等我市17所学校的77位小记者,在6位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共同寻访了19个遇难处(丛葬地),通过报纸、网站、官方微博、官方   悼念活动现场,大记者和小记者先后发言,讲述他们在寻访活动中感受到的一次次精神洗礼和心灵震撼。

  本报记者左中甫一周前刚刚与4名小记者一同寻访了东郊丛葬地,在他看来,重回历史现场的寻访活动,是把“写在书本的历史”与“写在大地的历史”相互融汇,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的历史记忆”相互贯通。

  来自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小记者代表宋彦文说,在草鞋峡和金陵大学两处死难者丛葬地的寻访经历,让她对这段历史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记住仇恨,而是要避免悲剧重演,维护世界和平。”

  悼念仪式结束后,大记者拉起小记者的手,共同取下胸前的小白花,来到纪念碑前向遇难同胞献花。大手与小手紧紧相连,在这个庄严时刻郑重承诺:“以史为鉴,自立自强;百折不回,共圆梦想。”

老年登山队献来“高山上的花圈”

  参加东郊丛葬地悼念活动的近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发前来悼念的普通市民。

  78岁的陈敬义是解放军理工大学的退休教师,早上8点多,家住孝陵卫附近的他就和老伴一起出门,一路步行来到东郊丛葬地。老家福建的陈敬义是在到南京工作后才了解到这段惨痛的历史,“每次想起侵华日军犯下的这些罪行,总是非常气愤。我们来悼念同胞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不再让悲剧重演。”

  在东郊丛葬地纪念碑前,一支南京老年登山队献上了他们亲手制作的花圈,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已是83岁高龄。一位老人说,他们凌晨5点多就登上了紫金山的头陀岭,这些白花是前一天大家在家里扎好的,在山上扎成花圈后一路走过来敬献,“设立国家公祭日是民心所愿,这个花圈寄托着我们的心意。”

  来自十二中的邹臻今年12岁,她的太婆是南京大屠杀浩劫中的幸存者。邹臻对记者说:“听长辈讲起当年的经历时,感觉很恐怖。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要好好学习,发奋图强,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朱凯;摄影冯芃吴彬徐琦)

北极阁丛葬地

癌友合唱《为了和平永驻人间》感动全场

  昨天上午10点,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急促的警报声拉响,玄武区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默默悼念长眠在这里的多名同胞。

  默哀仪式后,现场响起悠扬、低沉的手风琴声,由21名癌友、志友组成的社区火凤凰合唱队,演唱《为了和平永驻人间》,诉说着77年前的那段悲惨历史,现场为之动容,不时有抽泣声。

  “那是一九三七年的冬天,日本鬼子闯进我们的家园,三十万同胞惨遭杀害,鲜血流淌在大街小巷……”

  赵桂年老人今年63岁,患乳腺癌已经14年,她告诉记者,每每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当年惨遭屠杀的30万同胞,“今天的人们一定要勿忘国耻,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记者了解到,这支合唱队由一群热爱生活的癌友组成,都是文艺爱好者,平时自学声乐、舞蹈等,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悼念活动现场,一位带着红色帽子的老人在人群中特别显眼,他就是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抗战老兵周广田,这次专门从湖南常德赶来。

  “年,我亲眼见证了日军攻破光华门,对南京人民进行大屠杀。”97岁的周广田老人说,现在国家强大了,有能力保护好人民,历史不会重演。

  市民徐兆强带着7岁的儿子到纪念碑前凭吊,他说:“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不能忘记那段残酷的历史”,“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永享和平”,在悼念活动现场,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市民心声。(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马道军)

90岁幸存者:“公祭日是对我们巨大的心灵安慰”

  郁郁松柏掩映,青白色的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上,黑色的文字记载着77年前这里发生的惨烈历史。“从年12月至年5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多具……”昨天,鼓楼区社会各界人士、市民胸佩白花或手拿黄菊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纪念碑的台前站满了人,在通往纪念碑的路上也三人一排有序地排起了多米长的队伍,“7点刚过,很多市民就陆续赶来。”一负责活动现场指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凭吊队伍中,不仅有满头银丝的老者,还有很多满脸稚气的孩童。察哈尔路小学二年级学生季煜皓在妈妈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了现场献花,“前两天晚上他就在家用皱纹纸折花,小心翼翼地放在别人碰不到的地方,生怕弄坏。”妈妈王堃说,“记住历史,珍爱和平。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以后每年的今天都会带着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

  90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顾秀兰、陈翠英两位老人也到了现场,“国家公祭日是对亡者的告慰,也是对我们幸存者巨大的心灵安慰。”老人激动地说着,眼中闪烁着泪花。

  今年82岁的潘老先生住在热河南路,距离绣球公园不算远,但因视力不好、行动不便,他拄着拐杖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现场。他说,自己经历过那场战争,在昨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行动再不便也得来,“那年我才4岁,这个年龄照理不会有太多记忆,但当时的恐怖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潘老先生说,他有兄弟姊妹8个,当年为逃难,他和他的哥哥是坐在农民挑的箩筐中出城的,但一路还有日本兵追杀,母亲因小腿中了一颗子弹跌入塘沟中,“想想真的很恐怖,这些年来,我只要到绣球公园就会到这个纪念碑来看看,这里埋的都是我的兄长、父辈们……”讲到这里,潘老先生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上午11点30分,悼念活动已经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现场排队献花的队伍依然很长。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天自发前来的市民至少有多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顾小萍)

万只纸鹤寄哀思

  昨天上午9点不到,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已聚集了不少祭奠者。在梧桐与苍松的环抱中,灰色的纪念碑默然耸立,人们身着黑衣,手持黄色或白色鲜花,阳光温暖,却驱不散心中深切哀思。

  10点整公祭仪式开始时,现场已有多名河海大学的学生,数百名自发赶来的南京市民。凄厉的警报声响起,所有人面向纪念碑庄严肃立,垂首默哀。

  默哀仪式后,河海大学国防生在纪念碑前集体宣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拼搏,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入校那年,我就从师兄那里知道了这块纪念碑的故事。”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大四学生吴梓文告诉记者,每年12月13日,他都会和老师同学来这里祭扫凭吊。“因为这块碑,我还查阅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对当年日军的暴行有了深入的了解。了解得越多,心中就越是悲愤,我把这种悲愤化作力量,就像周总理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家住仙霞路的王女士特意带着7岁的女儿来参加公祭,“上个月刚带女儿参观过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天带她来,就是想让她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更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更明白下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公祭活动结束后,学生和市民还自发举行了其他纪念活动。一些学生在现场折起了千纸鹤和紫金草,白色的纸鹤点缀在纪念碑周围的草坪上,让人感到肃穆空灵之美。一名河海大学的女同学告诉记者,几周前她们就在宿舍里发起了折纸鹤行动,积攒下来的纸鹤加上现场折的,估计有近万只,“每只纸鹤都承载了一个祝愿,希望那些受难的灵魂能得以安息。”(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大山)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北京哪里可以能治疗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ys/6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