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四年(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的燕军攻入南京城。皇宫内燃起大火,朱棣的侄子、建文帝失踪,其下落从此成为“明史第一疑案”。
六百多年来,关于建文帝的行踪,产生了种种说法。最近,又出现新说法:建文帝曾流亡四川泸州,还在当地留下了一尊巨大的造像。
四川泸州“建文帝”造像
还原建文有可能逃出南京
先把时间推回到建文四年(年)六月十三日的那个晚上。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杀到皇宫时,只见宫中燃起了大火,建文皇帝的马皇后已经死去,待到将火扑灭后,燕军只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
这尸体是建文皇帝吗?在那个没有DNA鉴定技术的年代,谁也无法下这个结论。在正史《明史》中,对建文帝的下落描述是“帝不知所终”。但与之产生矛盾的是,有些史料却记载,朱棣将那具焦尸当作了朱允炆,郑重其事地安葬了建文帝。甚至还在南京青龙山附近为建文皇帝和马皇后建了一座陵墓。
建文的下落始终是一个谜团。虽然朱棣举行了“建文的葬礼”,但他自己也未必相信那具焦尸是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后,有关建文从皇宫地道逃走的传闻已经四起。有史学家认为,朱棣后来命令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行踪。同时,他还命令大臣胡濙在国内秘访建文的下落。
明史学界普遍认为,从燕军进入南京时的情况来看,朱允炆逃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民间流传和后世文人笔记中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层出不穷,大部分认为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削发为僧。
有传说甚至指出,建文皇帝晚年回到了北京皇宫,在宫中老死,得到善终。
争论建文踪迹说法有多种
年,南京举办过一次建文踪迹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对于建文的踪迹提出了几十种说法。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出现的建文踪迹说法有多种,包括江苏吴县、浙江永康、福建宁德、湖南永州、湖北武汉、广西横县、四川平昌、福建福州、四川宜宾等,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建文皇帝流亡海外。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说法能够在明史学界产生广泛的说服力。
最近,市民王先生到四川泸州旅游,发现当地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有关建文帝踪迹的说法。王先生介绍,去年四川泸州的文管部门,在对泸州泸县潮河镇王坪村二组云龙寺遗址的田野调查中,在距云龙寺米远的农家院前发现疑似建文皇帝的诗碑。
据报道,这块“建文帝诗碑”上有楷书,共56字,辛酸凄楚的诗句,抒写了一位逊国君主痛失家国、落发为僧的凄惨人生。
另外,在泸县县城附近的玉蟾山上,有一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山摩崖造像”,其中一尊体量巨大、身披袈裟、脚穿麻鞋的造像,被认定为“建文皇帝像”,当地有关部门甚至在造像下方刻了“建文皇帝像”几个大字。
王先生说到,他在泸州当地的朋友透露,泸州当地一些明清地方志也记载,建文皇帝曾经以僧人的身份,流落在泸州一带,最后回到了皇宫。清代,有一些文人来到泸县玉蟾山瞻仰建文帝造像,留下了多首诗作。
探究留下造像太高调难以理解
一下子“涌出”的大量“证据”,似乎让人相信建文皇帝曾经流亡四川泸州,并且在当地留下了造像,事实真的如此吗?
南京著名明史学者马渭源说,从史料分析,建文皇帝的确可能成功逃出南京,从此踪迹不明。但由于永乐皇帝朱棣是篡夺建文皇位的,建文的下落在永乐朝是一个非常禁忌的话题,没有人敢去探究,也没有史料敢记载。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对建文帝问题的放开,被朱棣残忍处死的建文旧臣纷纷被“平反”,这个话题不再禁忌,出现了种种奇特瑰丽的说法。
“民间普遍对建文抱有同情心,人们希望他没有死,得到善终。”马渭源说,明代中期以后,一直到清朝,全国很多地方的地方史志、文人笔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建文踪迹”的记载,甚至有人编出了跟随建文皇帝流亡的“回忆录”,但这些资料都没有多少可信度,最多只能当野史看。
至于泸州地方史志中对建文流亡的记载,马渭源认为并不可信,因为这些记载出现的时间较晚。
而玉蟾山摩崖造像中的“建文帝像”,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可信,道理很简单:建文皇帝的流亡肯定是秘密的,肯定是隐姓埋名的,不太可能以自己为蓝本留下一尊巨大的造像。
另一位明史学者指出,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经常出现“建文流亡地被找到”的报道,但大部分没有多少说服力,究其原因,与开发旅游有一定的关系。要解开“建文下落之谜”,还需要更多时代接近、说服力强的史料和实物。
来源:金陵晚报◆◆◆◆◆
精彩原创
监控“问题疫苗”:其实中国技术已经全球领先黄惇:汉字书写,南京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文化南京一封日文信,揭开两位日本“红色间谍”的传奇关露:深入魔窟的红色女特工
老范儿凤凰特别策划:牛首山非常厕记儿科医生的一天:每小时至少要看10位病人,收入却最少
END
拉萨白癜风医院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