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借读书认识自然?
文/桥东里(出版人,专栏作家)
自然已从生活中退位
也许是今年以来职业的转换,让我对儿童教育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我发现自然教育正在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词。人们开始带着孩子走向山林湖泊。但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恰巧反映出自然从我们的生活中退位的事实:只有主动把自己拉离非自然的环境,才能接触到它。这和我度过童年和少年的二三十年前不同,那时候我并非四处撒野的孩子,但即使是天性好静的小孩也可以轻易地投入自然的怀抱,自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社会环境的变化无疑改变了这种状况。这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一篇为《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这是十多年来以儿童发展为题材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写的国外书评这样说:“令人奇怪的是,教育者和孩子父母基于对一些社会力量、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考虑,都会尽其所能让孩子们远离大自然。”还有,“可是现在,用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的话讲,一切都改变了,大自然被认为是种‘吓人的玩意’——由于我们内心的恐惧而导致的另一个受害者。”
为了“认识这个世界”
如果自然被认为是“吓人的玩意”,或者更功利些,是“没用的玩意”,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会叫不出那些植物或动物的名字。为一件事物命名是了解它、亲近它、爱护它的开端,你不会对一个你不知道它是什么的东西注入感情。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就已经习惯于对树木鸟兽保持无感,或者只会对一只无害的天牛产生恐惧与厌恶,那么他还会喜爱上一些什么别的东西呢?
我个人对“孩子为什么要亲近自然”这个问题则有另一个解答。西哲说过“认识你自己”,在我看来,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人生存在地球上的另一件和“认识你自己”同样重要的,是“认识这个世界”。好奇心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特别礼物,人活在世上所做之事的目的大抵不出“想知道”这三个字,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去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别的生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如果一个人整天只看得到自己和身边的寥寥数人,只看得到人这种东西,那是很令人惋惜的。
有人也许会说这种论调过于冠冕堂皇了,但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绝非我故作高论。
书不怕简单,只要有道理
落实到阅读上来,首先要说明的是,再多的阅读也只能够当做亲近自然的辅助和准备。如果有人耽于读书,以为读几章自然文学、翻几页昆虫图册,就回归自然了,那就是纸上谈兵、叶公好龙;要是本来就是个爬树、捉鱼、种花、认草、捕虫的好手,相信我,这里面一本书都不用读。
儿童借读书来认识自然,第一步就是来认识自然的样子。但是如此纷繁的几千万种生物,从何入手?我觉得《大家都一样,可是,大家各不同》((日)奥井一满著,(日)得能通弘摄影,丁虹译,新星出版社年6月版)就是很好的入门选择。你看到这本画册可能会说,哇,这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吧,不就是把一捧葵花籽一颗颗摆好,然后照张相吗?还有蛤蜊、鹌鹑蛋、蚕茧、生姜、樱桃、蚕豆、蜗牛、话梅、锹形虫、小鱼干、松茸、枫叶、蓑衣虫……每一页都是几十个长得大同小异的同一种东西,有什么意思呢?
我可觉得这个有意思极了。这里面蕴含了很高深的道理:第一,葵花籽和蛤蜊不一样,蜗牛和蚕豆也不一样,不同的种类具有不同的形态,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样子来辨认和区分它们;第二,这个鹌鹑蛋和那个鹌鹑蛋乍看差不多,仔细观察,它们的大小、花纹、形状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不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是“大家都一样”和“大家各不同”这两句话的含义,这不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吗?不就是我们对为什么人都有四肢却长得不一样的最好解释吗?
给儿童看的书不怕简单,只要有其简单的道理。
》》》推荐几本书
为孩子花时间是最奢侈的事情
《玩具DIY———给孩子们的个动手制作的娱乐项目》不是让孩子看的书,而是让大人为孩子而看的书。可是老实交代,即使是大人,我身边也没几个能把书里的个项目亲手做出一两个来。对现代人来说,动手制作可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你需要付出不少的时间。
但我仍然愿意向你们推荐这套书,在看到里面的“自制实用潜望镜”的那时候,我就决定这样做了。里面教的是高级版的潜望镜,用的是“长毫米、宽89毫米、厚9.5毫米的方形盒子”,那当然是木制的;在我记忆中浮现的,则是简陋得多的版本,它只需要一个长形的纸皮盒(现成的就有,那就是每家每户都有、用后便弃的牙膏盒),再加上两小块镜子。
这提醒了我:其实我们未必非得有了一间摆满了成套斧凿钉锤刨的车库之后才能享受手工的乐趣。富有富的玩法,穷有穷的玩法。话说回来,在我成长的年月里,善于动手给孩子做玩具的都是经济条件比较普通的家庭,木刀木枪鸡毛毽子火柴枪,都是家里大人做的;只有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才会直接把孩子带到商场里,把变形金刚和任天堂游戏机往他们怀里一塞了事。比起来,现在的人们更吝于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这与有钱没钱无关。
这套“低科技丛书”名字取得真好。文章都来自美国有名的《大众机械》杂志,很多发表于二十世纪初———现在的“低科技”在文章发表的时候却代表的是高科技的方向:机械化。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电气仍未普及,人们崇尚机械,凡事自己动手。这种理念也反映在这套书的另外几种之上:《少年工程师———给孩子们的个经典制作方案》、《少年科学家———给孩子们的个科学实验和制作方案》……
书里的项目现在可能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但那些方案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未必就一定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像有时候,捷径未必是正确的那条路。
生态为主题,话题很尖端
《冈特生态童书》的冈特,乃是冈特·鲍利,“蓝色经济”模式的创始人。这种经济模式大致是指整个产业链的所有元素都是可回收并可继续奉献价值的生态经济。
在形式上,这套书以绘本的面目呈现。在编排上,每本书由“故事”、“故事探索”和“教师与家长指南”三个部分组成。在《不要丢下我一个》这一册里,故事的主角是圣克鲁斯岛的一只老猫和一只山羊,他们坐在海边回忆过去,谈起他们是怎么来到这个岛,怎么改变习性来适应新环境,又是怎么与原来岛上的居民(如鬣蜥和陆龟)进行生存竞争的。圣克鲁斯岛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第二大岛,也是查尔斯·达尔文研究站的所在地,达尔文正是在那里得到了启发,从而产生进化论的构想。
在那里上演的这番虚构的猫与山羊之对话,蕴含了不少深刻的道理,书后的“学科知识”一页洋洋洒洒地列举了故事涉及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工程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地理、数学、生活方式、社会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十余种。
用一个故事来承载这么多的知识,是不是反而会让孩子对故事失去兴趣?说明一下,“学科知识”是列在“教师与家长指南”里面的,交给孩子的“自己动手”只是像“列一份清单,写出你家里养的动物”或“在大人的帮助下,制作一只铅笔筒”这样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那些一般的儿童科普书籍很少论及的前沿话题,若是孩子能在读完故事后,在父母的启发下对这些话题获得些许了解,生发些许思考,就很好了,不必去真切地掌握。
在我看来,这套书的可贵之处,一是以生态为主题,二是不惮于把这些前沿话题写进书里。方式可以浅近,话题不妨尖端。把尖端的话题包含在“给我搔搔背”、“河马美容院”、“苹果能飞吗”、“绿色毛发四只眼”这样的书名和有趣的插图之下,大一点的孩子读完全没问题。
“捏出来的绘本”
橡皮泥是小朋友的大爱,但用橡皮泥作画,却是小朋友们没见过的。加拿大女作家芭芭拉·瑞德用橡皮泥捏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令人意想不到。她的创作题材丰富,从植物、动物到亲情、家庭生活再到传唱已久的童谣,都被她用橡皮泥画刻画出来,饱满、立体、质感丰富的画面,叫大人也爱不释手。
《神奇的树》讲的是树的千姿百态,以及不同的人看到的树的不同样子,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生动地表现出来。树像游乐场,像海盗船,像熊的洞穴,像遮阴的大伞,黑暗中像张牙舞爪的怪物,秋天里像缤纷的派对现场,冬天像沉睡的婴儿……树的美丽和魅力,这本书的画面足以表达。
不过,书中描绘的小朋友在树洞里捉迷藏、坐在树上看书、躺在大树的怀抱里睡觉这样的情景,对现在中国城市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正是这一类绘本传达出来的动人感觉,也许会让我们的孩子因此对大自然多一份感情。
关于万物的诗
乔伊斯·西德曼是个诗人,这句话的意思不只是说他会写诗,而是说,他能感受到世界的诗意。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对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产生震惊感,但是乔伊斯·西德曼可以,于是诗就由此开始。他歌咏“美丽的螺旋”,首先从我们最司空见惯的动物开始———一只蜗牛的壳,一张蜘蛛的网。然后呢,一只绵羊或者犀牛的角,然后呢,一株盛开的向日葵,然后呢,一片遥远的星空……人们处处可见螺旋,却因此失去了对它的敏感性,而当诗人和画家把那么多的螺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才会在震撼中叹息,自己为什么没有长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其实,会发现的眼睛是源自生活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图案,也绝不仅仅只有螺旋。乔伊斯·西德曼以螺旋为主题写下一首关于万物的诗,表达出的,是一种观看世界并与世界相处的可能性。
最后要说一下贝斯·克罗姆斯的画,这位凯迪克金奖得主的刮版画朴拙而又秀美,自然的美与力量,在画面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让人忍不住想把书页一张张撕开,然后裱起来挂在墙上!
镜头前的生命历程
蚂蚁、小龙虾、瓢虫、蝌蚪、螳螂,这些小动物孩子们或许并不太陌生,有的在路上随处可见,有的则是图画书或者动画片里的常客。但这些动物的生命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连很多家长都未必明了。《生命的故事》这套来自日本摄影师们的图画书,打开的正是这样的认知之旅,每本书从一粒小小的卵开始,以微距镜头逼真展现小动物成长的过程,令人赞叹,令人惊喜。
“初夏,在公园的花坛里,发现了异色瓢虫”,这是《诞生了!瓢虫》的第一句话,简洁而富诗意,就像书里的照片一样———看着瓢虫那尖尖亮亮,比芝麻粒还要小得多的卵,就那么整齐清晰地排列在眼前,孩子们心里是很容易产生一种欣悦的热情的。
“长啊长啊,长啊长啊,快快长大吧”,这琅琅上口的一句话,贯穿于《生命的故事》系列所有10本书当中,无论瓢虫还是蚂蚁,无论西瓜虫还是独角仙,孩子们看着这些小小的生灵,从卵里面钻出来,然后不停地吃啊吃,不停地长啊长,和自己的日子是何其相似啊。一句“快快长大吧”,不但让孩子目睹生命的惊奇与丰富,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那种由衷生发的生命活力。读着这一个个生命故事,再去野地里实地考察一番这些小生灵,真是别样的趣味。
(via.南方都市报综合网络)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