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区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日前落幕,当年将新增4个区级项目,包括金石传拓、陶埙演奏技艺等。记者获悉,这是金石传拓类项目首次在省内立项,这项中国特有的文献保存传统技艺,在金陵匠人的纸间刷下也有了更为现代化的传承方式。传,续也;拓,指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锤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青铜铭文、玉器、瓦当等,所以被称为“金石传拓技艺”,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不少名家将拓片编印成册,作为金石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典籍。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明孝陵博物馆,走访此次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南京金石传拓社。在传拓社入口处,沿墙角放置有数节木桩,墙上悬挂着以年轮、树皮为主题的拓印作品,树木的每一圈纹理、裂痕都清晰可见。据南京金石传拓社社长王宏介绍,这组作品主题为“侘寂”,通过传拓重现了紫金山古木逝去后的不同片段。放眼放去,传拓社内收藏的拓印作品大小、颜色各异,除却碑文、青铜器等传统拓印内容外,更不乏植物、剪刀、钱币、铅笔等新颖主题。“随着摄影、扫描等技术发展,传拓的价值已不仅在于其拓印内容,自身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王宏说。在他的收藏里,有一幅名为“共筑和平”的作品。该作品以一块刻有“金陵”两字的城砖拓片为主,左右两侧分别饰以木板水印的紫色二月兰与黄色玫瑰。这幅极具南京特色的作品在去年曾作为礼物,由南京市政府赠送给丹麦女王,寓意两地深化友谊,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为了这块带‘金陵’刻字的城砖,我和学生找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王宏说。彼时,他听闻“金陵砖”的消息,经过查证,从《金陵晚报》年的一篇报道中寻溯到城砖所在地为仪凤门一带,并附有照片为佐证。去年6月,王宏带领学生来到仪凤门,对应照片在成千上万块城砖中一一检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一个月后的一天,学生传来喜讯,发现了“金陵砖”。让王宏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砖被找到的位置,离他们准备放弃的地方仅有1米远。在随后的数天时间内,王宏带领学生现场对“金陵砖”进行拓印:先于城砖上附一层宣纸,用湿毛巾将其润湿后用棕刷反复扫刷,确保“扫纸入凹”,待宣纸干透,再用拓包蘸取墨汁,对拓印内容上色。为实验出最适宜的纸质与墨材,王宏前前后后共拓印了数张“金陵砖”,最终确定了成稿。金石传拓项目申报成功后,这名70后的手艺人也展开了更多与传承有关的思考。目前,王宏正尝试以主题小品的形式创作传拓作品。“比如以‘城迹’为主题,拓印徽派建筑的古砖一角;或走访南京本地珍惜树种,拓印每一类树木的树叶。”王宏说。此前,他还曾以“日迹”为主题,拓印了一组都市白领通勤包内的物品,以传统技艺表现当代人生活状态。“从拓‘古’到拓‘今’,让传统技艺在当代找到更多承载品与表达方式,‘活态’传承下去。”王宏说。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于娟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yx/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