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而出的天才诗人,他放浪不羁、天赋卓绝,拥有豪放洒脱的豁达气度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是一位我行我素的狂放闲人,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真朋挚友,也是一位纵情山水、驰骋江河的爱游人士。
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踏遍了全国的山川河流。其中,对于黄鹤楼的热爱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现黄鹤楼公园东侧,有一“搁笔亭”,亭名就取自广为流传的“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轶事典故。
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黄鹤楼作为城市地标之一被点亮,“天下江山第一楼”又一次以夺目的光辉和傲人的姿态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李白曾在自传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留下了“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的感叹,让我们不禁好奇太白诗仙与黄鹤楼到底有怎么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李白三登黄鹤楼的历史轶事和与其相关的名句诗词。
一登送浩然,满怀畅想。
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其祖先在隋朝末年被贬到西域的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于公元年(长安元年)在此地出生并度过了幼年时期。直到4岁时,随其父逃回了中国的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一直在这里生活到了20岁。公元年(开元十二年),24岁的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两年后,在金陵结交了年长他12岁的孟浩然,两人志趣相投,结为挚友。
公元年(开元十五年),李白在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与当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相识结亲,入赘许家,之后两人隐居白兆山。李白听闻孟浩然即将在去往扬州的路上途经江夏(今武汉武昌),于是约其相会。他在为孟浩然践行时二人曾登上黄鹤楼,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了江边。在孟浩然辞行之后,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纷飞、百花争妍的阳春三月赴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此诗不同于往常悲凉孤寂的离别诗,表现得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恰逢主角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加上当时正是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羡慕孟浩然去往神往的扬州,胸中无限的深情和畅想随着江水荡漾而去。愉快的分手中带着诗人满满的向往,使得这次离别多了几许诗意,少了几许伤情。
二登复送友,心已惘然。
公元年(开元二十二年),他又一次陪友人登上黄鹤楼,又一次面临送别友人的熟悉场景,写下了《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正值冬季,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我在黄鹤楼携酒为你送别。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没有琅用来充饥,我又能拿什么来作为你远游的送礼呢?只能顾影徘徊,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当时,仍在安陆居住的李白已不同于当年送别孟浩然时候的心境,几年来身居安陆的他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可以说对于理想抱负没有丝毫的进步,所以对友人要去帝王州也就是长安城更为羡慕,送别的离愁加上复杂的情绪甚至让他不禁落泪。
在友人远走以后不久,李白的夫人因病去世,他也离开了长居十年的安陆。
三登流放时,惆怅伤感。
公元年(天宝元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对其十分钦慕,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可后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就离开了长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满怀平乱志愿,于公元年(天宝十五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公元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深受牵累,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经江夏时游黄鹤楼时听笛写下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被贬谪之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终还是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我在这五月的江城仿佛见到了纷飞的梅花。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馋毁,被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之事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引用别人的不幸比喻自身的遭遇。但他仍心系国运、“西望长安”。正惆怅不得解时,忽闻笛曲《梅花落》,更觉苍凉伤感。
三次登上黄鹤楼,李白均是面对离愁别绪,却因身处时间和境遇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意义。
诗人每每登上黄鹤楼,总是在望,第一次望见了自己美好向往的梦想,第二次望见了自己探求不得的志向,第三次却已望不见曾几何时心之神往却又弃他而去的长安。
三登之后,他在晚年的诗句里也曾多次提及黄鹤楼:
“辞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黄鹤楼见证着李白的人生转折,参与着李白的情绪起伏,所有的一切,使黄鹤楼成为一个浓墨重彩的标记,永远留在了李白的意识和诗句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