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散文middot实力派徐华敏

白癜风是怎样造成的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初遇犁桥

徐华敏

寒冬,林木枝丫繁华皆落尽,此时看山,定无新意。耳闻犁桥有水,有古意,去寻赏水踪、感受古意,也不失为惬意之事。

去寻犁桥。

犁桥,一处被时光收藏的古镇。初听“犁”字,心想定与农耕犁杖脱不了关系。我所见犁桥,温润、丰美、沁甜,恰如一口咬下去,汁水飞溅的“梨”。

我们一行文学爱好者,由徒步换乘大巴,出了永泉,驶进犁桥。车窗之外,村户如棋子散落,农户家散养的鸡鸭自由自在地在田间闲踱。矮矮的篱笆圈住成片青翠的菜畦,与周围田野大片的枯萎有了强烈的冲击色彩,菜心的嫩黄更是一眼就让人心生柔软。

再看那冬日荷塘,虽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也没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但这“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厚重画面,彰显出生命中的风骨和无尽诗意。那残破的荷叶与枯黄的荷杆,积蓄着生命轮回的力量。笔挺的傲骨,留白的意蕴,在犁桥寒冬的水面映射出无法言说的美。

我们在寒寂葱茏交替之中,绕过田间阡陌,抵达古镇。

古镇瘦而寂静。除了风声,除了偶尔的鸟鸣,没有一种生动的声音。今天,我们来了,打破了古镇静谧的时空。大家在了解古镇前世今生后,都充满探索之意,仿佛此行并非只为来看古镇、寻水踪。聆听古镇的前世今生,收纳古镇的所有丰沛的内容,我们即便敬佩不已,即便贪婪地想带走这里的一切,却什么也带不走。我们这些俗世的人,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留下那些最美的瞬间。很多时候,许多东西无需,也不能占有它,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

推开犁桥半掩厚重的大门,犁桥的亭台、戏台、雕塑、石板、石桥,古到极致,它们隐在时光里,成为古镇精灵。高高悬挂的旧匾,锈迹斑斑的古钱币,老篾匠手下的竹篓,都隐在了古镇。它们阅尽沧桑什么都知道,它们在说,我们在听,有听懂的,也有听不懂的。

此刻,水,玉带般,环绕古镇,将远与近串起来。水环绕的古镇,没有人声,只有少许还未南迁的飞鸟在“啾、啾”鸣叫。一阵风推过水面,水下有数尾鱼在私语,好奇地打量远方来客。此时的我,有了小心思,若打捞犁桥水下的鱼,挑拣一大把菜畦里的芫荽、大蒜,再佐以犁桥的清水,一定可以烹出世间最好的美味,这正是大自然的况味,尤为珍贵。

沿水之畔的青砖黛瓦,飞檐向远处延伸,向世界诉说着令人敬仰的往事。穿过岁月的痕迹,我们心自安静,历史已被时代更迭淹没。端坐在石桥上,不远处,一乌篷小船泊在水边,未系缆绳,随着水流兀自浮动。人生很多时候,何尝不是如此,漂泊、孤寂、浮沉,人生最是怀念处,亦是最寂静处,寂静的让人穿越时光,回望历史,审视自己。

犁桥的古,充满了诱惑。一砖一瓦,沉淀了多少人和事,承载了多少风雨沧桑。隔越时空我来到这里,与之轻声耳语:不知多年后,在历史长河中,可有我们来过这个世界的痕迹……仿佛在渺远的时光尽头,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向我走来,而我已成为时光中的一尾鱼。

犁桥的水,通向外面的世界,载着多少铜官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细读犁桥的前世今生,方醒悟,水,乃万物之源,它才是这世间最具有历史感的,它才是最具有生命感的,这样的思绪越来越清晰。

我笃信,犁桥的水,是将要流向远方的,这水里有文人骚客步履匆匆的惆怅,有游子离家思乡的万般愁肠,也有望断秋水凝化成望夫石的爱情……就连当年大诗人李白醉酒后,都留下千古名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突然,我就不想这么寂静的离开了。

我,不过是过客,脑海里无端地生出一幅画:那漫天飞雪的夜,皑皑村庄,犁桥在月下酣眠,水在雪下流动,一个纤细的身影身披大红的披风,走在古镇的街头,画面非黑即白,繁华褪尽,寂寂无声,唯有一抹红色,热烈奔放……

END作者简介徐华敏,女,安徽省广德市人。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德市作协副秘书长、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长三角第十届安徽中青班学员。曾出版散文集《那一季落花》,并在《宣城日报》《金陵晚报》《佛山文学》《当代精选散文》《中国散文家》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过散文、小说、诗歌、诗词等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各位会员好,为进一步做好会员服务工作,展示会员文学成就,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fz/14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