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60.html
笑谈鬻文人生
文|刘旭
鬻文,也就是卖文,是古代替人撰写文字而收受酬金的文绉绉的表述。而获取的酬金,还有一个文雅的称呼:润笔。润笔的本义是指古人们用毛笔写字时,通常会先用水将笔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也就是今天的稿费了。
想到这件事,是近日整理自己往年发表的文章时,赫然发现,原来我收到第一笔稿费,是在年。弹指一挥间,时光竟然已经飞逝26载。
令我首开纪录的这篇小文题目为《雨夜擒“敌”》,写的是我从军后第一次站夜哨的趣事。其实是仿写的某部长篇小说里的一个小桥段,没想到竟入了《辽宁青年》杂志某位编辑的法眼,变成了铅字。8元钱稿费,即使是在当年的物价背景下,也不高,但其在军校学员队里引发的轰动效应,以及对我那青春虚荣心的满足,是无法从经济角度衡量的。
上世纪90年代,《读者文摘》《南方周末》《诗刊》之类的报刊杂志还很兴旺,祖国各地文学青年还很多,“长郎日以文为业,润笔青钱可馔鱼”,还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高端生活。写作投稿,以爱好赚钱,名利双收,这是多么有前途的“事业”啊!我从此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爬格子赚稿费的漫漫长路。
据明代大儒顾炎武考证,写文章收润笔费起源于西汉,成语“金屋藏娇”的主人公陈阿娇皇后被打入长门宫之后,终日不能与汉武帝相见,胸中悲思,难以言表,于是花费黄金百两请著名大才子司马相如作了《长门赋》以抒己怀,武帝读后果然深有感悟,复宠阿娇。
在当时一个人全年的生活费一两黄金就绰绰有余,个字得稿费百两黄金,贵是贵了点,但是确实物有所值!反观司马相如更是仅凭此一篇文赋,便可以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煌煌大唐是中华文明顶峰之一,也是历史上润笔费最高的时代,白居易有个好友叫元徽之,得了重病就要死了,于是托白乐天为他写个墓志铭,所给润笔费包括车马、绫帛、银鞍、玉带等,价值七十六万金,白乐天推辞不掉便收了,但后来全部捐给了香山寺,替元徽之做了功德。
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不但文辞华丽,而且写得快,请他代笔写文章的人也有很多,因此其家里“金帛盈积”;韩愈写碑文也颇得润笔之利,他撰《平淮西碑》获得的稿费是匹绢,换算一下相当于今天20万元的稿费,而碑文只有个字,每字价值余元;李邕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寺庙,捧着钱排着队请他写文章,其一生这类文章写过数百篇,“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杜甫曾经不无羡慕地专门写诗描写李邕家的豪华奢侈,《旧唐书·李邕传》载:“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这也是“鬻文”一词的出处。
在那个强盛而富裕的时代,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们出手大方,不惜重金去获得在中国文学史上星光灿烂的文学大腕们的作品,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批文人富豪。
唐朝以后也有靠码字拿大钱的。北宋大家欧阳修同样给人写过墓志,一次他给姓程的大户人家写了篇墓志铭,程家送给他五千匹帛作为润笔。宋真宗时的翰林学士杨亿才华横溢,深得真宗喜爱,他代拟的一份奏折竟能让寇准被提拔为相,有名的高富帅寇准一高兴,除支付了正常稿费外,还“别赠白金百两”。明朝艺术家徐渭徐文长在杭州一个衙门当师爷时,替领导写过一篇字的《镇海楼记》,领导付他纹银两,按当时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一个字竟有元。
明清以降,人心不古,文人墨客动辄获得巨额润笔的事情大概比较少了。如顾炎武先生尽管是明末清初时读书人中的顶流,似乎也没有拿到过很高的稿费,因为他曾撰文列举完杜牧、韩愈、司马相如等人拿功名巨额稿费之后,来了一句:“自古文人遭际,定有穷达之不同,今世文人润笔,争如汉唐之厚?”这句话洋溢着怀古之情,同时也暗示顾炎武很可能生活在一个低稿费时代。而且他更忽略了一个事实:史书上记载的永远不会是历史的全貌,司马相如等人稿费高,并不代表他们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稿费都高。比如说,唐朝有读书人叫斛斯融,专给人写墓碑为生,类属职业撰稿人,他的稿费标准就是很低的。杜甫也写过一首诗描述斛斯融的卖字生涯:“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挣的钱非但不能养家,还经常有人拖欠稿费。徐渭成名之后依然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请不起保姆,“十度移家四十年”“高雪压瓦轰折椽”,甚至一度穷得当裤子。为啥?毕竟一个字元的机会,他也只遇到那么一次。
唐宋时期稿费最高的文体有两种,一是委任状,二是墓志铭。但是,并非每个翰林学士都有资格去写委任状,也并非每天都有富商和大官死掉,所以拿高稿费的机会很少,撰稿人之间的竞争却很激烈,所以一篇文稿的稿费大多与如今差不多,也就是几斤猪肉钱。还真是“文章未许疗饥渴,书画难邀润笔钱”。
等我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晚了,自己完全痴迷于写东西这件事情之中,变成一个习惯和爱好了,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论是在文秘部门还是担任小领导期间,工作之余舞文弄墨,不仅能够抒发感慨,更是一种放松活动。至于稿费,早已不是奋斗目标,只能算作小小的外快吧。当然,这中间也曾经有过稿费单雪花般飞来,收稿酬收到心花怒放的时候。那是年左右,我当时正在军校读研究生,那几年正处世纪之交,国际上大事多,写东西的由头更多,我恰巧在学院里面专职搞学问,又顶着块军事学硕士的牌子,投出去的稿子十中七八,因此有了点小知名度,编辑也愿意和敢于采用我的稿子,所以曾经创造过一个暑假回来传达室竟然积攒了20多份汇款单的纪录。
人过中年,生活和收入相对稳定,不觉进入了“弄墨原非谋肉米,笔耕从此更怡然”的境界。现在除了习惯性地向纸质报刊杂志投稿以外,也会给许多无稿酬的公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opaying.com/jlwbys/1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