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福来白癜风保健液 http://www.bdfmall.com/
如果说,美丽是一种错误,那么晴雯实在是大错特错,她的聪明和美丽让《红楼梦》有了总基调,让曹雪芹有了哀悼的理由。
《红楼梦》是一部古今难有的奇书,它的奇特之一在于,作者在全书开篇就写出了小说的最终结局,这也是它之所以“只立千古,余皆无足齿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书的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午睡梦游了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看到了几个典型女性主角的命运判词。
奇怪的是,贾宝玉看到的第一个判词并不属于林黛玉或者薛宝钗,而是丫鬟晴雯。晴雯属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人物。那么,作者为何让贾宝玉第一个看到晴雯的判词,而不是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这其中,除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独特性外,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来看作者给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通过判词的表面意思,可以知道,晴雯属于正当妙龄去世,而她的英年早逝也正应了贾宝玉所进入房间的名字,宝玉在梦中进入的是“薄命司”,而晴雯正是典型的薄命女子,因此让晴雯的判词第一个进入宝玉的视野非常契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在晴雯的判词旁边有一则侧批写的是:“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在后文中,贾宝玉不小心在一次外出中把贾母赐给他的雀金裘烧了一个窟窿。雀金裘只此一件,属于俄罗斯进口货珍贵无比,贾母因为疼爱宝玉才赐给了他。
宝玉为了不让祖母伤心,意欲遮掩此事,而当时正值袭人回家不在怡红院,因此,身患重感冒的晴雯带病工作,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补好了雀金裘。虽然雀金裘修补成功,但晴雯却一病不起。贾宝玉非常疼惜晴雯,先为她请大夫,并亲自检查药方,后来又亲自上手煎药,每天的关心和体贴更不用说。
但是,晴雯自此以后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也就是说,晴雯自那次重感冒落下了病根,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晴雯补雀金裘那次所患的病,与她最后死前所患的病非常类似,实际上都属于风寒重症。也就是说,晴雯的死与宝玉有很大关系,这也正应了“多情公子空牵念”的判词。
另外,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考证,晴雯的判词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来源于白居易的一句诗:“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言外之意,《红楼梦》典型人物同属于“薄命司”,她们拥有的美丽容颜、富足生活只是暂时的,随着贾家的衰落她们也将逐渐凋零。
为了将这些女性的命运做一个整体而又凝练的描绘,作者选择了晴雯第一个出场,而她的出场普通而又别致。在贾宝玉看到判词前,他看到的首先是一幅画:
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也就是说,晴雯出场的背景是模糊的,“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代表了这不是人间的场景,“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意味着这个人物所属的地方飘渺于尘寰之上。没有任何实物呈现以及具体形象描述,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与写林黛玉的方法极度相似。
《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任何关于林黛玉穿着的描述,而林黛玉与晴雯在性格和形态上又极度类似。这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她们二人不属于人间,或者说她们纯洁的性情,在作者看来,本来应该不属于人间。林黛玉前世是离恨天绛珠仙草,晴雯死后是海棠花神,作者通过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分别对林黛玉的前生和晴雯的后世进行了大胆想象。
然而,无论前生和后世的结果如何,她们都跳脱不了今生女儿薄命的悲惨命运,而晴雯就是典型中的典型,而这一典型的人物,甚至不需要进行小说的塑造,很可能就是作者在现实里认识或者了解的一个女子。
这么说有什么证据吗?当然有!在全书的第七十七回,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司棋首先被撵出了大观园,紧接着王夫人来到宝玉的房间又来撵芳官等唱戏的女孩子。然而,王夫人最重要的目标还是晴雯。
在此之前,王善保家的已经在王夫人跟前参了晴雯一本,说晴雯像个狐狸精,举止轻浮等等,王夫人当时就非常生气,等到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王夫人终于决定铲除晴雯这个“狐狸精”。
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检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袭人麝月等人:“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分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而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中,在上面这段原文中又有两行夹批,写的是:
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想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浸润之谮,原非一日矣。若无此一番更变,不独终无散场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况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窠臼相对。想遭冷落之大族儿子见此,虽事有各殊,然其情理似亦有默契于心者焉……
通过这段批语,读者可以解读出至少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抄检大观园撵晴雯出贾府,并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而是确有其事。写书的人和批书的人都曾“目睹亲闻”,这是作者取材于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因此与一般小说中的悲欢离合大有不同。
第二,虽然这件事也许并没有发生在曹雪芹家里,但是曹家是当时金陵的大家族,曹家肯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所以后来没落的曹雪芹才会有共鸣并把它写入自己的小说中,这也就是“情理似亦有默契于心者”的意思。
第三,“无限口舌,浸润之谮”,不管是管家还是仆人,他们对晴雯的“谮”(读作zèn,意为: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见缝插针,私下常常向王夫人说晴雯的坏话,最终导致王夫人下定决心。
第四,晴雯在抄检大观园中被诬陷,意味着她要立刻离开大观园,紧接着她将面对死亡。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第一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第一个现实中的女子,以及现实中林黛玉的翻版,晴雯的死亡即将为全书画上句号。这就是“散场之局”的开始,也是全书结束的序章。
看问题要看事情的本质,晴雯虽然长得美丽,但是她并没有迷惑宝玉。在宝玉的青春期,与宝玉发生关系的人是袭人,是袭人在王夫人面前贼喊捉贼,也是袭人把怡红院的秘密透露给了王夫人。事实上,袭人才是压倒晴雯的最后一根稻草。
晴雯被害致死,大观园迎来散场之局。晴雯去世是在第七十七回,在介绍她身世的一句话中,脂砚斋给了这样一句批语:“只此一句便是晴雯正传,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一篇为晴雯写传,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乃哭风流也。”
晴雯的“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的“寿夭多因毁谤生”。也就是说,晴雯被自己的聪明和美丽所害,而作者曹雪芹所哀悼的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晴雯一个人,而是那些和晴雯有相似命运的万千女性。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认识或者听说过的那个现实中的晴雯已经不在了,如今只剩下读者心目中那个聪明伶俐的丫鬟。
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太虚幻境中,她的判词第一个出现,开启全书女性的悲惨命运;在抄检大观园中,她最被王夫人针对,为全书女性的悲惨命运写好了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