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素有“诗豪”之称,有人认为他的并“豪”并非单指诗词上的豪,更是他性格的写照,他先后历时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当真称得上一贬再贬,屡谪不爽,甚至作首诗都会被贬一贬,如此不称心不顺意的人生经历还能活到古稀之年,不愧是“诗豪”,胸襟广,看得开,心豪迈,没什么不能从头再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日趋衰败。后期的朝廷里,官员互相排挤,甚至出现了“牛李党争”的局面。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危机四伏,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诗豪刘禹锡写下了《石头城》,讽喻国运衰微的现实,用六朝的兴亡引古鉴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江城的涛声依旧,而繁华却早已不再,那些山、水、明月与城墙,只剩下物是人非后的荒凉。江山如旧,六朝如梦,而城早已荒芜,尘归尘,土归土。
这座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上筑起的北缘长江,南抵秦淮的石头城,据说是三国时期盘踞江东的孙权下令修建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是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
相传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欲连吴拒魏,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途经秣陵县时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特地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似猛虎般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建议孙权迁都。
金陵怀古在后来几乎成为了咏史诗的专题,这座城市历经风风雨雨,所有的磨难似乎都经历了一遍,辉煌过,没落过,屠戮过,解放过,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那些极深的历史教训,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那轮来自深秋的明月,依旧照耀着整个世间。六朝时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秦淮河畔,曾经的彻夜笙歌、曾经的纸醉金迷,在那样的月光下一去不返。曾几何时,明月依旧东升,而那些富贵风流,却转眼成空。
月,还是当年的那一轮,仍然从秦淮河东边缓缓升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爬过女墙,再依恋不舍地坠落,是多情还是落寞?
在滔滔的潮声里,在沉寂的群山中,那些六代的富贵繁荣,化为乌有都随风。
后来,年4月23日晚,陈毅将军率领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于是有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南京,金陵,石头城,一段段的兴亡,一段段的悲伤。如今,又是一个太平盛世,六朝如梦坠入历史的长河,石头城的遗址也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人们踏青觅翠、思古追昔的去处。